“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卫宁抑扬顿挫,许是在猜测模仿当初蔡琰的语气。
卫宣哑然,心中也暗赞蔡琰聪慧,太守阴德让人散播谣言污蔑他杀戮太重导致阴阳失调从而冬日连绵阴雨。蔡琰却用论语的仁爱之说来回击。
事实上自己在郡北所作所为可能不为一些豪族所接受,太守府许多官员肯定也不喜欢,但从仁爱的角度来说是无可挑剔的!
造谣者可以攻击众人看不到的事情,可以阴谋论,可以莫须有,卫宣无法自辩,但是孝悌两字上,卫宣是道德楷模,替父亲挡住王越必杀的几剑,为了替外出的弟弟卫通留下大侠童渊费尽心机,在家中对父母长辈还是兄弟姐妹都没的说,这些安邑上下都知道。
你要否认卫宣孝悌上的不良是不会被人承认的,那么只剩下攻击论语了。因为有子说的很清楚了,为人孝悌者不会犯上,那么卫宣作为督邮在郡北的所作所为多半是太守阴德的授意,是卫家太师的授意,真要是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该是太守阴德胆着。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话更是告诉蔡邕和所有的儒家学子孝悌乃仁义之本,卫宣的本质、本心是好的,就不会有大过错!
回到细节上,卫宣屠欧家而大宁豪族纷纷赈灾,卫宣逼退张杨而杨县县衙一面抓捕太平道首领,一面开仓赈灾,不管过程如何,结果是人们愿意看到的。
不得不说蔡琰书读得好,也用得好,当然最关键的肯定还是蔡琰对卫宣先入为主的好印象。一个能够将佃户账单和借条当众烧毁的人,一个明明有四名可以任意驱使的女婢却留在未婚妻身边的男人,怎么可能是一个坏人?不是坏人怎么可能惹得天怒人怨?肯定是有人造谣诽谤了!
当然也有可能随着在安邑停留的时间增长,蔡邕也逐渐了解到了河东所面临的的困局,以及太守阴德所主导的太守府不作为。至少太守府没有赈灾,而卫家在卫宣的劝说下主动承担了官府的部分责任,蔡邕稍微打探一下也就知道了。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卫宣最终做出了一个困难的决定,年轻的督邮仅仅行县一月就向太守提出辞职,并且直接挂印在督邮橼。
让卫宣心寒的是,太守阴德甚至连表面功夫都没有做,没有做出任何的挽留动作,相反私底下还跟亲近说自己去一大患,河东安逸。太守府上下许多官员也松了一口气。殊不知,因为卫宣的辞职,原本可能有所改善的河东局面被终止。
老丈人既然来了安邑,卫宣自然要第一时间前去拜访,所以从太守府出来之后卫宣就带礼物前往蔡琰落脚的院子。
和以往不同的是因为蔡邕的到来,蔡琰变得深入简出,因而当卫宣来到蔡琰暂住的院子的时候,门口的仆从没有喜滋滋地跑去通知蔡琰,而是去告诉了蔡邕,然后蔡家的一位仆人将卫宣带到了会客厅。
印象里蔡邕是一个古板且顽固的大儒,所以卫宣表现得十分谨慎。会客厅只有蔡邕一个人所以并不难认,而且蔡邕身上那股子读书人的气息扑面而来,不过为了不致于失礼,卫宣在跟领路的仆人确认对方的身份之后就立即匍匐在地:“小婿见过岳丈。”
尽管之前蔡邕可能对卫宣曾经有偏见,毕竟不愧是大儒,见到卫宣如此恭敬,连忙从太师椅上站起来,上前两步把着卫宣的双臂将他扶起来,然后示意他在旁边的太师椅上坐下。
卫宣哪能真的大拿拿地坐下,只是微笑着后退两步来到太师椅旁边。然后问道:“岳丈一向可好?”
蔡邕很满意卫宣的小动作,并没有坚持让卫宣坐下,而是说道:“老夫这十年颠沛流离早已习惯,反倒是你,据闻你曾经替太师挡住了刺客必杀的几剑,如今可是完好养好了?”
卫宣看得出来这位五十多岁的老人问这话的时候很是用心的,没有父亲卫肃脸上那种严肃,在卫宣的印象里,蔡邕也是个孝子。想必对于自己这件纯孝的事情评价甚高。
传闻蔡邕对长辈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都没有解过衣带,七十天没有睡过觉。母亲去世后,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一动一静,都遵守礼制。一只兔子很驯顺地在他的住宅旁边跳跃,又有木生连理枝,远近的人都觉得奇怪,前来观看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