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说······好像确实如此。在印象里,好大哥的衣摆总是比我们的要长上一节,想来就是用于遮挡的了!怪不得记忆里近两年好大哥走路总是慢悠悠的,而且再也不组织游猎,甚至都不再骑马······原来是有这般因素······
“所以阿爷才让我顶替阿兄继承家里的武将衣钵吗?”
母亲只是点了点头,尽管她尽力躲闪,我还是看到她眼角闪烁的泪光。
可是现在不应当是太平年代吗?我不能理解老爹如此尚武的意义何在。尽管我还没能融入到这个时代,对这个时代的一切还没有更深入的了解,但就以以往学校里积累的历史知识来说,当下怎么说也应该是休养生息平步上升的年代了。
尽管还是有诸多不解,当下我也不好再多询问母亲什么了。我连哄带骗地把母亲安慰好送出了卧室,便赶忙又回到书房翻阅起那些又厚又繁琐的书籍。
大齐的发家史并不光彩。在齐之前,这片大地经历了两百余年的乱世,大大小小的军阀割据一方,整个天下就如戏台一般,今日你方唱罢我方唱,明日又换了另一个老板。这段时间内各种帝国建立又覆灭,总是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权,换皇帝换地比换床单还勤。而大齐的开国皇帝张汝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彼时的局势在历经二百余年的混乱后,已逐渐明朗,曾经多方割据的局面也逐渐走向三足鼎立的态势:分别是北周、西凉、南晋。而张汝则是北周人。不过他可不是什么平头老百姓,也不是什么有勇无谋的将军,他可是正经八百的皇亲国戚。二十岁时承袭他老爹的衣钵,承袭齐国公。
不过在其承袭老爹爵位之前,就因为骁勇善战而被晋升为大将军,权倾朝野。当然,能让他如此平步青云的原因不止这么简单。
北周的历代统治者都雄才大略,励志要南征西伐统一全国,但只可惜志比天高命比纸薄。北周最后的最后几位统治者都身体不好(我想大概是基因问题?),有的还没留下子嗣便早早因病去世。在这样的情况下,外戚势力瞬间得到成长,并在短时间内把控了朝政。
很显然,张汝便是这股势力中的中坚力量。
手握兵权的张汝很快便拥立年仅7岁的少帝登基,而自己则当上了实际意义上的真天子。就这样打着北周的旗号,张汝在未来六年内平定了日益衰颓的南晋,统一之势不可阻挡。
而自己眼前那个整天担惊受怕的傀儡小皇帝,自然也没了用武之处。于是,张汝便设计“宰”了这个可怜的小皇帝(书籍上记载的是:“帝受周禅······二月仓亭侯(少帝)薨。”,不过我可不相信史官写的鬼话),自己即位登基,改国号为“齐”,又在未来的十年里平定了西凉。至此,长达数百年的乱世纷争正式被终结。
或许正是因为乱世结束并没有过多少年,大齐尚武的风气依旧浓烈。该不会老爹就是因为这个逼着我入军伍历练吧?
不过越往下读我越觉得书上记载的有些蹊跷。
当今的皇帝张燧其实并不是张汝原定的太子。书上记载的很模糊,大概是史官为了保住性命故意将这段灰暗血腥的过往掩盖住了。大体的意思是:张汝晚年的时候,太子突生歹意想要谋权篡位,但是被近臣告发,最终惨死在牢狱之中。而牵扯进这宗案子的,还有当时的三皇子和五皇子,不过他们运气比较好只是被削去名份贬为庶民,再之后就没有他们的相关记载了。
而我们当今的圣人——杨燧,非常“巧妙”地避开了这场政治风波。这次太子的谋反案,他不仅置身度外丝毫没有受到牵连,而且还深受张汝的赏识,好像真的是一个不参与政治斗争的乖孩子。
这次风波后不久,张汝病情加剧,于是立杨燧为太子,两月后便驾崩于寝宫。随后,杨燧便顺理成章地登上宝座,是为当今圣上。
不过一切真的如书上描写的一般吗?
我只觉得发自内心的一股恶寒骤然而起。想想前世看的那些史书,往往轻飘飘的几句话却代表着一场无法估量的血雨腥风。
皇家事,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掺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