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阎老西所想(1 / 2)

 阎锡山从北京回来后,几个月内即升任山西新军43协第86标教练官与标统{团长},心里美滋滋的。同时,秘密进行革命党活动,经过反复串联、策反,最后,基本上把山西新军的领导权掌握在同盟会员和同情革命手中。阎锡山的野心极度膨胀,虽然前途未卜,但是,年轻的阎锡山凭着一腔热血,此时此刻,不能说他的革命意志不坚定,对于、无能的满清政府,骨子里是憎恨的,一心一意推翻满清王朝,是他神圣的使命。

可是,有一件事情始终让他放不下,就是与卢一鸣签署的合同,至今让他闹心。从北京回来后,随着职位的升迁,踌躇满志的阎锡山开始后悔了。卢一鸣回东北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此人为何看中自己,日后必能成大器,难道此人能掐会算。每当想起这茬,后脖颈不竟冷风嗖嗖。他担心卢一鸣还会回来,为此,派人在山西明察暗访,丝毫没有蛛丝马迹,根本没有卢一鸣的踪影。时间一长,阎锡山反而心安了,不就是一个商人吗?与众不同,的确与众不同,说不定是和自己开一个天大的玩笑,一场骗局而已。

年初,他在山西内部过期刊物上,看到一篇不起眼的告文。来自东北的消息,东三省成立商会,由卢一鸣担任第一任商会会长。此商业信息在大清国,根本不起眼,没人关心此类事情。然而,小小的告文,确把阎锡山吓了一跳,卢一鸣此等人物,在他的心目中上升了数个等级,浑身冒出了冷汗。由此判断,此人肯定是个商业大鳄,能坐上商会会长的位置,足以说明问题,颇有头脑的阎锡山想到这,把那年前前后后的过程梳理一遍,不竟大吃一惊,此人绝对是思谋而后动,一丝恐惧感在心头升起。

熬过一段忐忑的日子,由于幸亥年风起云涌的反清浪潮,阎锡山把大部分精力投身进去,心中的压力减轻不少。忽然有一天,他豁然开朗,思忖,眼下卢一鸣任东三省商会会长,以经是公众人物。东北与山西相隔数千里,他有了显赫的地位,日理万机,也许根本没有精力、或说压根没有心思再搭理山西这块贫瘠的土地。退一步讲,自己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闹革命,说不上那一天就玩完了,假如革命成功,梦想成真,到那时你一个无萍无根的商会会长,又能把我怎么样。阎锡山仿佛卸下千斤重担,轻装起来。

山西巡抚陆钟琪坐在巡抚衙门里,烦闷无比。此刻,他的心口比外面的三伏天还要热烈。陆钟琪并不是一个坚定的保皇分子,其实他是一个天真的改良主义,幻想着通过变革、维新达到其目的。同时,他又坚决反对采用暴力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然而,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火,已形成辽源之势,不可阻挡。眼下新军不稳,是他最大的心病。而且,新军里的革命党异常活跃,同情革命的异己分子更是数不胜数。新军一旦有变,必将出现滔天巨变。

陆钟琪望着手下,个个灰头土脸的样子,气恼道:“一群废物,平时谈天逗地,趾高气扬,陷入危境,黔驴技穷。目前,新军不稳,你们说说,如何化解?”众人哑然,大眼瞪小眼,故作冥思苦想状,巡抚大人更来气了,大声咆哮道:“见你们就烦,养你们何用,都给我滚。”斯文人也有骂人的时候。大小官吏狼狈的往外走,别说,总督大人一通逼骂,倒真让一个幕僚想出了注意。只见他战战兢兢道:“总督大人,在下有一个办法,”陆钟琪迫不及待问:“快说,什么办法?”幕僚道:“收缴新军的子弹,没有弹药,看他们反天不成。”众人精神一振,纷纷附和,七嘴八舌道:“没有子弹,枪不就成了烧火棍吗?”“这个注意好,可行。”“此计甚妙。”陆钟琪喜上眉梢,赞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办法好,传令下去,收缴新军子弹。”

突然收缴新军子弹,让革命党人措手不及,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一招阎锡山没有预料到,随着起义脚步声的临近,阎锡山只好派其党羽,作通中下级军官的思想工作。武昌终于传来起义的消息,革命党人欢欣鼓舞。原定计划是,遵照“南响北应”的策略,即起义军打到河南时,方能起事。因此,阎锡山密切观察局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