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红楼九五 悲剧的火山 二(2 / 2)

““贾政便叹气道:“家道该衰!偏生养这么一个孽障!才养他的时候,满街的谣言,隔了十几年略好了些。这会子又大张晓谕的找玉,成何道理!”原来贾政不是为丢玉而恼火,反而是为找玉而恼火!但这里才象是原文!即根本就没有什么瞒贾政的话,贾政路上看到找玉,于是这里过来火!

““说着,忙走进里头去问王夫人。王夫人便一五一十的告诉。”如何,根本不怕贾政知道丢玉的事,前面还来个什么哀告!显然,前文有些情节不但被删,而且被改成了以上的大堆废话!至于为什么要加上这些大堆废话,除了情节敏感外,也许还是要填补这删除后的空白,至于是哪些敏感的情节,现在实在不得而知!这就是废人之废的可恶!不但恬不知耻地废了别人的好东西,还强制将自己的垃圾恬不知耻地拿上门面!

““贾政知是老太太的主意,又不敢违拗,只抱怨王夫人几句。又走出来,叫瞒着老太太,背地里揭了这个帖儿下来。岂知早有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揭了去了。”这是贾政做的事!只要对比一下贾政瞒着贾母和王夫人痛打甚至要打死宝玉,便知这揭贴的事实在是小事一桩,

““过了些时,竟有人到荣府门上,口称送玉来的。家人们听见,喜欢的了不得,便说:“拿来,我给你回去。”那人便怀内掏出赏格来,指给门上的人瞧,说:“这不是你们府上的帖子?写明送玉的给银一万两。二太爷,你们这会子瞧我穷,回来我得了银子,就是财主了。别这么待理不理的。””这话儿也果然有趣,

““门上人听他的话头儿硬,”正是,越是心慌,嘴巴越硬,

““便说道:“你到底略给我瞧瞧,我好给你回。”那人初倒不肯,后来听人说得有理,便掏出那玉,托在掌中一扬,说:“这是不是?””好个“初倒不肯,后来听人说得有理,便掏出那玉”,装得很象啊!而“托在掌中一扬”,更是滑稽可笑,(xx注:那这些都应该是原文了?(外人注:恐怕是的))

““众家人原是在外服役,只知有玉,也不常见,今日才看见这玉的模样儿了,急忙跑到里头抢头报的似的。那日贾政贾赦出门,只有贾琏在家。众人回明,贾琏还问:“真不真?”门上人口称:“亲眼见过,只是不给奴才,要见主子,一手交银,一手交玉。”贾琏却也喜欢,忙去禀知王夫人,即便回明贾母,把个袭人乐的合掌念佛。”如果“袭人乐的合掌念佛”真是原文的话,那丢玉便极可能是袭人不知的事,但这里为什么要突显“袭人乐的合掌念佛”,乐得也太过了些吧!因为玉还没看到,甚至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可能是真的,所以这里的“袭人乐的合掌念佛”却又是可能作者在为袭人掩饰!(xx注:这个,真是这样?(外人注:很有可能,八十回后,袭人的出场极其古怪,几乎充满掩饰之文!这里再掩饰一下完全可能!(xx注:我这才明白在原文中间增删改少量文字的可恶了!(外人注:所以几乎在证明你前面说的王夫人与袭人合谋藏玉的推论(xx注:…嘿嘿,不过袭人会合谋?袭人也许只是被迫如此?(外人注:恐怕不见得!你只要回忆一下袭人是如何获得王夫人的信任的,那番慷慨陈词你就不得不佩服袭人实在是不简单了!袭人甚至还曾经对晴雯等说过似玩笑非玩笑的“将来不知怎么死的呢”的话!而王夫人虽有权有狠有毒,但主意儿却不够,所以甚至是袭人出的这个主意都有可能,因为袭人常年在宝玉身边,对宝玉可谓了如指掌!(xx注:这也是八十回后要对袭人进行掩饰的原因?(外人注:正是,袭人获得王夫人信任之后,袭人和王夫人几乎就是绑在一起的了!如果用一些极端的形容,象狼狈为奸恐怕都不为过!(xx注:那袭人见晴雯被赶出去了她也伤心啊!(外人注:正是!你说得很好!但袭人就是这样一个人,能“被动”地出主意害人,但你也绝不能阻止她看到主意造成的恶果后的伤心!但是她的伤心是短暂甚至会是越来越短暂的,回忆一下宝玉在晴雯被赶出后与袭人的对话吧,袭人抹了回眼泪后随着宝玉的话无意中越来越指向她而变得是如此之快!甚至都因嫉而生出恨而毫不掩饰来!用恼羞成怒来形容也不为过啊!(xx注:…看来我…还是…太嫩了啊(外人注:不能这么说,环境是造就这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你能说袭人的本质就是坏的吗?但当然,也不能说袭人的本质就是好的,因为,为什么身处几乎同样环境麝月就和袭人几乎完全不同呢?(xx注:复杂的人性!(外人注:嘿嘿,说得不错!)))))))))

““贾母并不改口,一叠连声:“快叫琏儿请那人到书房里坐着,将玉取来一看,即便给银。””这话才象个见过世面的老人!

““贾琏依言,请那人进来,当客待他,用好言道谢:“要借这玉送到里头本人见了,谢银分厘不短。”那人只得将一个红绸子包儿送过去。贾琏打开一看,可不是那一块晶莹美玉吗?贾琏素昔原不理论,今日倒要看看。看了半日,上面的字也仿佛认得出来,什么“除邪崇”等字。贾琏看了,喜之不胜,便叫家人伺候,忙忙的送与贾母王夫人

认去。”这也算合理,因为贾琏何曾仔细看过那玉?

““这会子惊动了合家的人,都等着争看。凤姐见贾琏进来,便劈手夺去,不敢先看,送到贾母手里,”凤姐的这细节非常好!

““贾琏笑道:“你这么一点儿事,还不叫我献功呢。””哈哈,这句几乎可肯定是原文!

““贾母打开看时,只见那玉比先前昏暗了好些,”贾母经常和宝玉在一起,这玉一定熟识,

““一面用手擦摸,鸳鸯拿上眼镜儿来,戴着一瞧,说:“奇怪。这块玉倒是的,怎么把头里的宝色都没了呢?””“用手擦摸,鸳鸯拿上眼镜儿来”这种细节也是极其老道成熟的!

““王夫人看了一会子,也认不出,便叫凤姐过来看。”正是,王夫人空有权威,好的主意儿几乎没有,连宝玉的这玉她都没怎么放在心上,可见其虚伪和平时的装模作样,当然也可见其杀伤力!

““凤姐看了道:“象倒象,只是颜色不大对,不如叫宝兄弟自己一看,就知道了。”袭人在旁,也看着未必是那一块,只是盼得的心盛,也不敢说出不象来。”凤姐儿怕担责任,所以才把“责任”推给宝玉,袭人其实是最认识的,她既然看着不象,自然就不象,而“只是盼得的心盛,也不敢说出不象来”这种细节曹雪芹写到灵感处可谓随手便可拈来,但对八十回后那些蠢才,却是天大的难度!

““凤姐于是从贾母手中接过来,同着袭人,拿来给宝玉瞧。这时宝玉正睡着才醒。凤姐告诉道:“你的玉有了。”宝玉睡眼蒙眬,接在手里也没瞧,便往地下一撂,道:“你们又来哄我了。”说着只是冷笑。”宝玉这话却有“灵性”的异文存在,即这玉确实是代表了宝玉的灵性,这不能怪曹雪芹“迷信”,这实在是一种象征之语,就如同第一回,宝玉就是随此玉诞生一样,

““凤姐连忙拾起来道:“这也就奇了,怎么你没瞧就知道呢?”宝玉也不答言,只管笑。”更进一步阐明这玉之灵性与宝玉的合二为一,

““王夫人也进屋里来了,见他这样,便道:“这不用说了。他那玉原是胎里带来的一宗古怪东西,自然他有道理。想来这个必是人家见了帖儿,照样儿做的。””最后却是王夫人下得结论,但这结论下得模糊,一句“自然他有道理”,而且立即得出“必是人家见了帖儿,照样儿做的”,以王夫人之没主意,竟能马上得出结论,这里的蹊跷还是比较明显的,(xx注:即暗含王夫人与袭人合谋藏玉?(外人注:是的))

““大家此时恍然大悟。”此“恍然大悟”更含讽刺!这么多聪明人,却因王夫人的话而“恍然大悟”,这种情况应该很少见吧!

““贾琏在外间屋里听见这个话,便说道:“既不是,快拿来给我问问他去。人家这样事,他还敢来鬼混!””正是贾琏的话儿,

““贾母喝住道:“琏儿,拿了去给他,叫他去罢。那也是穷极了的人,没法儿了,所以见我们家有这样事,他就想着赚几个钱,也是有的。如今白白的花了钱弄了这个东西,又叫咱们认出来了。依着我倒别难为他,把这块玉还他,说不是我们的,赏给他几两银子,外头的人知道了,才肯有信儿就送来呢。要是难为了这一个人,就有真的人家也不敢拿了来了。””看见这段话,忍不住眼睛湿润!这才是真正的贾母!是通情达理、见过世面、心中慈善的贾母!连这仿玉欺人的人贾母都能原谅,而且竟然要赏他银子,虽然仍是为了得到真玉,但这样的贾母可能对黛玉如此绝情吗?!可能对黛玉和宝玉之间的情感如此漠视吗!黛玉以往和宝玉因事生气甚至闹出宝玉痴迷这样更大的事的时候贾母可是真正心中生悲的!也就是说,黛玉与宝玉的真情贾母是真正看在眼中,记在心里的!当然,也包括当着众人的面狂说贾环的不是,这也绝非贾母所为!

““贾琏答应出去。那人还等着呢,半日不见人来,正在那里心里虚,只见贾琏气忿忿走出来了。”“半日不见人来,正在那里心里虚”,以及贾琏“气忿忿走出来了”,都是极好的描述!呼,好了,长出一口气吧!激动过后,且休息休息。”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下回分解。”

四个人互相看了看,也长出一口气:“呼!幸亏这样,真是好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