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话 东风无力百花残(1 / 2)

凤逆九天 非议门 5638 字 2019-09-23

 “公主,请用药。”敏珠把银碗递到李如荼的手上,她张开干涩的嘴灌了下去,苦涩的药汤似是加重了份量,苦丝丝的味道在舌头上扩散,刺激着口舌眼鼻。

此时李如荼喉咙痛极了,药汤如刀割般经过又到胃内翻腾了起来,放下碗便全身酸软无力挨在床头,胸口憋着闷气。

她感冒了,而且是被庾夕害的。从她来唐之后,庾夕给她带来的噩运从未停止。今日清晨刚醒,喉咙象似谁用翎毛在里面扫来扫去,刚张嘴想喊人却只能对着天花板咳咳几声,然后嗓子哑了,说话声若蝉鸣。

不能请御医来诊,传到荣乘闺及其他宫人耳中岂不自打嘴巴。

她落水之前的记忆模糊不清,不过自己干了些什么事,还是心中有数的。虽然此次出手害她的是荣乘闺,庾夕算是临危救了她,但是逼她如今这个地步的就是庾夕,加上几分难堪,心中不由得对他又恨了几分,让她辗转难以入眠。

窗前黑影浮动,她还道是树影,不料眼角瞄到一双靴子立定在她床前,李如荼瞄了一眼,便看见她心中咒骂之人已然眉目淡然地看着她。

“你……咳咳……来干什么?”李如荼躲过他静默的目光,咳嗽几声望向里床。敏珠已经退下了,想必已在门外看守着。

庾夕五官轮廓分明而深邃,幽暗的眸子沉静毫无波澜,身上散发出来复杂的气质,混合出他独特的空灵与邪魅。

“你召御医来诊。”

李如荼转睛看他,她不认为他会关心她,他所思所行必然是朝着他的目标去走。

“然后?”

“想方设法。引李治来此。”

李如荼心中一凛。眼中精光一闪而过。“你要在寺内杀他?”

庾夕不答算是默认。

李如荼噗哧一笑。“凭什么?我如今深得皇恩。我怎么肯放弃这个杀你复仇地救命草?”

“本来。今日地你要么葬身水中。要么便是软禁在袅波殿直至老死。”庾夕云淡风轻地似是说着别人地事。

她愕然抬头看他。想不到他居然用救命之恩来交换要求。可笑地是和立志要杀他之人交易。那么是什么促使他贸然下手?是情势有变。抑或有其他原因。李如荼转念又是一呆。等等。那软禁地危险确是庾夕帮她解除地。只是这葬身水中之事……莫非之前在荣乘闺前溺水时。为她渡气之人……是他?

“你……咳咳……”她面上一热,又是自恼又是尴尬,急道:“你救了我之命自是有归还之时,只是不能改变我杀你的心意。况且皇上九五之尊岂是我一个小小长公主可以请出皇宫。”

“此次之后你便不欠我些什么,他日如果我落在你手上,你无需顾念。”庾夕生冷的眸子落在她的脸上,却似刀尖在她心上划了几道痕。“你要相信新城长公主的魅力。”

是啊,这张脸代表的不是李如荼,在皇帝心目中,可是一个新城的影子,倘若她重病,皇帝有可能立马赶来。李如荼心里很是不舒服,皇帝纵然多么令她困扰也罪不至死,加上这样干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自是不肯,只是拒绝庾夕只怕自己下场就是当即死在被窝里了。

她低声道:“给我点时间考虑考虑。”如今只能用缓兵之计了,李如荼脑中开始运转如何按下策计划逃之夭夭另觅复仇良机。

庾夕正要说些什么,门外便响起玉竹与敏珠的声音。

李如荼循声望了一眼,庾夕已遁去身影了,床前空空如也。李如荼心中一乐,想不到老天爷还是帮里她一把.

只是此时的她怎么猜也猜不透,天意却是站在庾夕这一边。

玉竹来到门前探了一下,说是荣乘闺邀新城到后山清修堂前听经,便站在院中等候着。

李如荼只得认命勉强地爬起来,由得敏珠摆弄她,为掩饰病容施了厚粉胭脂,简单梳了个盘桓积发髻,斜插支红玉簪子点缀。

出了院子,便看见玉竹与备好的轿子在门外等候,一路上轿夫驾轻就熟,轿子很是稳定,不过李如荼仍是觉得极为疲惫,刚眯眼半刻,轿子已经停下。

“公主,到了。”敏珠探身入内发现她已经昏沉入睡,便低声唤醒她,体贴地搀扶她下轿。

李如荼下轿第一眼看到的是清修堂前的大片空地,本来是一片晒谷的场子,此时为了要开坛讲佛,便把稻谷堆在一边高高耸起,倒有几分农家的平和。靠内边设了个半人高的坛,上面站着方丈定远大师,慈眉善目,正向这边合十行礼。李如荼随即看见立在定远身后的澄然,脸上一热,心知荣乘闺也等着看戏,便不动声色地低身回礼了。

翩翩落座,李如荼就跪坐在荣乘闺身边的座席上,好奇地听着定远大师讲课。

定远大师一身半旧袈裟站于讲坛上,颈挂佛珠,显得十分庄重,开始带领众僧诵唱佛经。李如荼拖着病体,想起待会儿要听冗长沉闷的佛家道理,很是不耐。

从没尝试过跪坐的她,不到半柱香时间便因为手脚发麻,幸而衣袍宽大,脚踝在衣摆下扭来扭去,面上假装正经。偷看荣乘闺等人却是道貌岸然,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李如荼心中暗道:你听得再多佛理还不是不择手段的卑鄙?

定远大师今天主要讲的是“回头是岸”的“回头”,他并没有用生涩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回头”隐喻着几个层面意义:心态上的反躬自省,明觉观照;处事上的善下守弱,退后不争;生活上的宁静淡泊。“回头”引导众生不可“咬定目标不放松,不顾一切向前冲”,需要心灵安宁、解脱和自由,懂得退后就是向前。

李如荼心中冷笑,她一直求的是宁静地与鹤避世,只是这个时间又如何容得下她这份小小的心愿。回头?她无法回头,也无路可逃。所以,她必须与身边的人抗争,与天意抗争,直到哪一方败下阵来。

定远大师讲到此处停住了,如菩萨低眉,视线落在茫然若失的李如荼面上。悠悠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了数不清的皱纹,眼窝深深内陷内透精光却柔和亲切,花白的胡须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在胸前,再加上身后郁郁葱葱的山林,似是罗汉下凡。

“贫僧敢问新城长公主,为何含笑?”

他看穿了自己的心事?李如荼差点摸摸脸看看是否自己不觉露出挑衅的讥笑,当下起身揖礼,道:“大师所讲,我新城邑地土农皆已口口相传。有山歌曰:手把青秧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退后原来是向前。”李如荼边杜撰五代布袋和尚的诗,边摇头晃脑指着一边的稻谷。

定远大师道了声:“阿弥陀佛。”喜道:“新城长公主邑地民众有此悟性,实在是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