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 三道(1 / 2)

 洪武二年十月初

在京师等着下葬常遇春的朱元璋,实在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常遇春七月初七得「暴疾」而卒,八月初一,灵柩便已从老远的北平,运至龙江(南京、建康城的大江口岸)。当天朱元璋还「亲自」写了一篇奠文,并命兵部、礼部,叙功拟仪、择地营墓,准备哀(葬)礼。

如今都已经十月初,「开平王」都薨逝近三个月了!

当初,朱元璋在龙江,祃祭、誓师,正式封年纪小二岁的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大二岁的常遇春为「副将军」,主要便是怕常遇春太「疾冲」;然而征北之行,便屡传大将军与副将军不合;当然,主要还是常遇春不满徐达行军作战方式。

常遇春向来主张以最强的先锋战力,速战速决;所以先前讨论征北作战计划时,即提出「直捣黄龙」的策略,不过被朱元璋否决。

此「战术上」虽然可行,但「战略上」不对,「直捣黄龙」只会导致大元朝的各地勤王军,蜂拥而至,反不利后续作战。

后来,常遇春虽在徐达的号令之下,打了一些对常遇春来说,不算征战的「小」战事,但不合的传闻,便时而有闻。

在进攻元大都时,到了通州,又发生擒获元帝之争。

当然,徐达是「受朱元璋命」,让元帝「车驾」离开的。

但常遇春可没听朱元璋说过,未曾「受朱元璋命」;强烈要求马上攻陷大都,擒获元帝来邀功。

于是在作战会议上,争吵后的结果便如《明太祖实录》所叙:

「(徐)达进兵至通州,营于河东岸,常遇春营于河西岸」。

所以朱元璋先前,便派遣自己的亲信,原本的亲卫军、冯胜,为征虏大军右「副将军」,后来又派遣原征南将军的汤和,为征虏「偏将军」,前往协助大将军「作战」。

不过说道常遇春,「真正」作战时,确实是「骁勇善战」,攻占大元朝大都之役,从闰七月初二师发汴梁,不到一个月时间,七月二十四便已打到通州。

要不是因为徐达要等着元帝「车驾」离开,大都早就被常遇春攻陷了。

而对战扩廓帖木儿时,所属部队更是勇猛,从真定(石家庄市)翻过太行山,直捣太原;当时,面对扩廓帖木儿赶路而来的「先锋」骑兵,徐达为怕常遇春屡立大功,便派傅友德及薛显,率领骑兵先去迎战,结果大挫败,伤亡不少。

然而当夜,常遇春便在豁鼻马的「内应」下,一举打得扩廓算是真正的「落荒而逃」。

这些彪炳的战功,让当时的朱元璋不得不再下诏书:

「今定右副将军冯宗异居遇春之下,偏将军汤和居宗异之下,偏将军杨璟居和之下,协力同心,剪除余虏,勿以细巧虑朕之所见也!倘朕法有未当、调度未周,尔等慎勿执一,更审而行之。」

这诏命可让「大将军」徐达,心里老大不高兴了!

诏令右副将军冯胜等,要听常遇春的,那皇上您的「麻吉」、「大将军」徐达我,要往摆哪里?谁听我的?「常副将军」吗?

在凤翔会师时,面对关中四将之二的李思齐、张思道,徐达与常遇春为了对谁先开刀,双方阵营曾经争吵起来,让朱元璋颇为头痛,后来便刻意调开常遇春,前去征伐前大元朝的「余寇」,分开两人。

但征虏副将军作战期间去逝,皇帝亲自举行丧礼,且北方大致已平定,而大将军却未到,也说不过去。

以致于朱元璋在八月十二日,便遣都督佥事吴祯送来「第一道」敕书给徐达,要征虏大将军攻下庆阳城后,赶快回来,一起为「征虏副将军」举行哀(葬)礼。

当然,此「敕书」实际也有要求徐达不要再「围」了,赶快攻下庆阳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