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节(1 / 2)

新岳 诺岩 0 字 2021-07-07

 宗弼、宗翰兄弟在黄龙府取得痛快淋漓的胜利,顺

赶到平阳府二人准备各奔西南的时候,四太子宗翰意外的收到了一封加急密函。

手里捏着书信,完颜宗翰的眉头紧锁,失神的陷入了长长的思考。

完颜宗弼看到信封上金龙的标记,也忍不住凑上近前,待看清书信上的称谓,他便一把急吼吼的抢走了信笺。

“是小仨的信!”宗弼仔细的端详着书信,一边交口夸赞,眉宇之间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喜爱之情。“啧啧,看看,几个月不见咱家小仨的字又长进了,一派大家风范。嗨,四弟,我可是听说小仨的金龙特使做的是有声有色,没有输给老大、老二家两个小子,据说把咱们的老大哥气得是七窍生烟。痛快!哈哈哈···真痛快呐!”

三哥开心的笑声,让宗翰停下了思索,他苦笑着摇头说:“那是他们俩合演的一出双簧,我是他老子能不知道?小仨儿的心里还是赞成老大他们那一套的。”

“唉,这就是老四你看不开了。”宗弼的眼睛始终就没有离开过信笺,笑着说道:“呵呵,这正是仨儿的可贵之处,不会因为你是他老子,就对你言听计从。”

宗弼粗旷略显狰狞的面容,笑起来竟也柔和了许多。

“话说回来,倘若你我身在老大的位置上,肯定也不愿意整日里打打杀杀的,一样想着太太平平的从父皇手中接过皇印。”

宗翰依旧是一脸苦涩,怅然叹了口气。“唉,这里面的道

“嗨嗨,越说你还越来劲。”完颜宗弼把书信放在茶几上,不满道:“这么好的儿子,你不要赶紧送给我。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见,有什么错?!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呐,可恨我家里那群废物婆娘,连个儿子都生不出来,想起来就气炸了肚皮!”

看到三哥一付气哼哼的模样,完颜宗翰一扫脸上的阴霾,拍着哥哥的肩膀调侃起来。

“三哥你老当益壮,再多讨几房妻室不就得了。呵呵呵···”

“去去去!现在都快要把我烦死了。”宗弼头摇得拨浪鼓似的,一付心有余悸的样子。“说真的,老四。有时候我自己都不明白,算上老大老二家,小一辈的子侄十好几个,我为什么就偏偏喜欢你家的小仨呢?”

“是三哥你可怜他,那么小就没了母亲。”无法掩饰的痛楚浮上宗翰的眼角眉梢,让他棱角分明的脸庞平添了几分沧桑。

宗弼没怎么在意弟弟的表情,轻声的叹息着自言自语。

“唉,也不全是,反正就是觉得和他对脾气。要不是为了让他坐上那个位子,我才懒得和大哥他们勾心斗角呢,相比较我更喜欢做平南大将军。”

“好啦,不扯这些没用的了。”完颜宗翰重新拿起书信。“三哥,这封信让我改变了主意。你去西北镇守仙人关,我率军到襄阳去会会岳飞,如何?”

完颜宗弼摸挲着颌下的胡须沉吟道:“仨儿这孩子我最了解,看似文质彬彬一团和气,其实他对谁都不服气,能让他真正佩服的人少之又少。可···可他对岳鹏举家的这个娃娃如此忌惮,想必这个娃娃很是不简单呐。”

“不错!”宗翰深有同感的点着头,“宋人以步兵为主,行动缓慢,粮草消耗甚巨。十三岁的半大孩子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为他老子去了一大心病,一般人物是做不到的!”

“自古英雄出少年啊,咱们兄弟老喽。”完颜宗弼轻轻的叹息着站起来。

“莫要三心二意了,襄汉还是我去,四弟你就一门心思的去对付吴阶吧!”不等弟弟再有什么异议,宗弼已经挑帘而出。紧跟着帐外一片呼喝后,隆隆的马蹄之声渐渐远去。

宗翰追出营帐,表情复杂的望着大军身后扬起的尘土,心里满是感激和歉疚。

宗泽去世后,南宋军界真正能让金人重视的就只有两个人:岳飞与韩世忠。当年在黄天荡也正是这两人联手,大败完颜宗贤领军的女真主力,遏止了金军一路摧枯拉朽的势头,如两块磐石般挡住在了他们南下的路上,也才形成如今南北对峙的局面。黄天荡一役,岳、韩这两颗将星喷薄崛起,俨然成为宋室抗金的领军人物。

盛名之下绝无虚士,三哥坚持去迎战岳家军,虽有些不服气的成份。但宗翰明白,哥哥更多的还是对自己的爱护之情。

不提女真人秣马厉兵,也不说宋军已对襄阳形成围困的态势。这一切岳震了如指掌,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他觉得压抑的几乎爆炸了。早听说大战前的寂静最为难熬,如今他才真正的体味个中滋味。

一场浅雪过后,冷清的临安街头显得格外的萧条,偶尔有一两个行人,也是把自己紧紧的裹在棉袍里,脚步匆匆。

岳震信步走出了铺子,冰冷的空气顿时让乱糟糟的大脑清醒起来,他也像路人一样束紧了斗篷,漫无目的的向前走去。

可能是雪下得不大,雪后的临安没有他想像中的银妆素裹,地上时有时无斑驳的积雪,竟然让这座秀美的名城显得有几分丑陋。穿城而过墨绿的河水冒着淡淡的白气,依旧在不知疲倦的流淌着,岳震嗅着河水带来的丝丝暖意,沿着岸边缓缓而行。

走过南北城的分界,丰崇大街。街道上的人流多了起来。不时的会有小商贩,或肩挑或推车从岳震的身旁经过,石板路上也泥泞了许多。

唉,军队里大多数是穷苦人家的子弟,士兵的亲人照旧还要为了生计去奔波忙碌。岳震不由得一阵凄然加快了脚步,从兴庆坊转西向钱塘门走去。拐过弯来,岳震发觉整条街上尽是门禁高阔的建筑,一栋紧挨着一栋。待走过太学府和毗邻的国子监后,他才明白这条街上座落着南宋的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