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无商不尖(1 / 2)

国柄 和佛祖一起打牌 4175 字 2019-09-22

 就在此刻,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竟然是艾兰香去而又返。

沐连鱼见艾兰香手中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置着各种茶具,忍不住疑惑的问道:“兰香,你这是?”

艾兰香放下茶具,浅浅一笑:“适才见公子伤了心神,兰香想为公子泡一杯好茶,可以稍作调养。”

“姑娘真是有心了。”沐连鱼欣喜的点了点头。

艾兰香熟练的整理好茶具,然后珍而重之的从怀中取出一只木盒。木盒被轻轻打开,沐连鱼立刻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淡淡茶香,忍不住赞道:“好香,此茶可有名字?”

“此茶名为女儿红。”

“为什么叫女儿红?”沐连鱼不由奇道,杭州盛产西湖龙井,艾兰香口中的这种女儿红莫不是就是那明前龙井茶?沐连鱼捻起其中一片仔细查看,只见茶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叶底细嫩呈朵,放在口中尝了尝,滋味鲜爽甘醇,香气鲜嫩清高。

沐连鱼问及此茶的由来,艾兰香俏脸不由微微一红:“之所以叫女儿红,因为此茶必须是未婚女子采摘。最顶级的女儿红采摘时间也必须是清明节前三天,并且不能用手,而是用双唇采下,因为用手指掐下来的茶叶,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仍去不掉。”

“这么多讲究?那岂不是所产无多?”沐连鱼突然心神一震,讶然望着艾兰香,“这盒女儿红,莫不是兰香姑娘亲自采摘?”

“恩。”艾兰香叮咛一声,许是怕羞,连忙转移话题道:“公子稍安勿躁,且让兰香为公子泡茶。”

泡茶讲究道,心道茶到,是要花心思的,沐连鱼连忙住口,安静的待在一侧。

艾兰香泡的是功夫茶,工夫茶只是一种泡茶技法,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要泡功夫茶,先是治器: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

接下来是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最后一步是洒茶,洒茶讲究低,快,匀,尽四字诀。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所谓匀,是指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不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至于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

艾兰香深谙茶道,这一连串程式做下来,丝毫不拖泥带水,姿势典雅,直叫沐连鱼在一旁看的目瞪口呆,只感觉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观察,艾兰香与茶具,茶叶,茶水以至汽雾都已形成了巧妙的内在联系。

“公子请品茶。”艾兰香纤细洁白的小手上袅着绿茶的蒸汽,朦朦胧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既闻茶香,必思其味。沐连鱼先杯沿接唇,小啜一口,让唇舌慢慢感受这期待已久的茶汤滋润,犹如久旱之初逢甘露,又是稍稍一咽,只感觉热流直奔于深腹之处,烧至丹田。

一口过后,舌已滋润,喉亦舒展,甘露初尝而又滚滚而逝。沐连鱼再啜一口,聚于舌内,翻滚而下间有如温玉在口,散于口腔之中,令人唇齿留暖,津泽生香。

一口是喝,二口是喜,三口才为品。三口过后,茶香已充分扩散,遍布于鼻腔、口腔、体腔,但滚烫感也随之而来,热感过后,忽有一阵清香自肺腑而上,缠绕口舌之间。

饮罢送杯盏回茶盘,沐连鱼似有不舍,忍不住击节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这等好茶,连鱼从未喝过。哎,人生几何,若得时时有此茶在手,又有兰香姑娘陪伴左右,怕是给个神仙也不愿做了。”

“公子说笑了。”艾兰香见沐连鱼摇头晃脑,禁不住掩口而笑。

“在下绝不是信口胡诌,单单这一杯功夫茶,就抵得上白银万两。”沐连鱼摆了摆手,一脸惋惜道,“那些客商不用姑娘的茶叶,实在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