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一路向南(1 / 2)

 “过几天有个朋友家里老人大寿,我去一趟。”万耀文说。

“听你这意思是出京啊,远吗?”

“sjz,开车三个小时吧。”

我想起了之前去sjz的一个经历。

我出火车站后打了辆出租车,按说哪儿的出租车都有不规范的,碰上了,吃亏、耽误时间不说,还影响对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进而影响心情。

“桥西分局。”我对司机说,他反应了一下,我怕他不熟似的加了一句,“长征路。”

我感觉“桥西分局”这几个字给司机带来了影响,他大概以为我是出差回来去单位。他有点小心,不时搭几句话。我也“将计就计”,一路上面沉似水,话不多,偶尔看看手机。

路上遇到施工,车掉了个头,绕了点路。

“到时给你少算几块钱。”他一边埋怨市政一边跟我解释。

“不用,正常算就行,难免。”我平静地说。

下车的时候,司机坚持少算了几块钱,其实计价器也就显示十几块钱。

“你去吗,能定下来的话,我到时通知你。”万耀文问我。

“我去啊,正好也能开车了,撒欢跑跑,散散心。”郑凯瑞得知我要出京,高兴地说。

最近他又有个戏剧性的经历。

他们单位要给一个“中央在京单位”送礼,人家有规矩,让直接送到某某酒店某某房间,双方连面都不见。

这事安排给了他和一位女同事。这位女同事给他发了个信息,“酒店门口见”之类的,不知怎么被他媳妇看见了。

“最后怎么办的?”我觉得这事有意思,忍不住问他。

“我不能牵扯人家啊,没有的事,多他妈尴尬啊。于是我想了个办法,我们俩往那屋里送了一箱方便面——四种口味,各六袋,不知道人家喜不喜欢。服务员打开房门,满屋子礼品。看到这些,她也就没再说什么。

“听说现在有鸳鸯火锅泡面,好像还有九宫格的。”我笑着说,“没留名?”

“这留什么名。”他也乐了,“你还别说,我们第一次送的时候,没经验,名都没贴,算是白送了。”

京港澳高速上,我们一路向南,辽阔的华北平原画卷般徐徐展开。车窗外一个巨大的广告牌,写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八个大字。

好吧,前行。我嘟囔了一句。

宴会的场面很大,几十桌,几百人,男女老少,很是热闹喜庆。

“大家好,感谢大家。……我是我奶奶众多孙子——既包括家孙也包括外孙——中的一个。在bj话里,‘孙子’的意思很复杂,是爱称,也是戏称,能调侃,也能骂人。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奶奶面前,只要她老人家喜欢,我当什么孙子都行……”陈浩然代表晚辈上台发言。

台下不时发出笑声,奶奶听不太懂似的,但很开心,也跟着笑。

“有点儿意思。你写的词儿吗,太孙子了。”万耀文笑着问我。

“润色了一下。”

“……最后,我得正式点儿,祝奶奶福寿安康,笑口常开。祝大家身体健康,吃好喝好。谢谢大家。”陈浩然结束了发言。

几杯酒下肚,郑凯瑞不知是要逃酒,还是要出点力。他跟主持人耳语了几句,接着又找饭店的工作人员。

“为了给奶奶送上祝福,也为了给大家助兴,下面有请bj来的著名歌手郑凯瑞给大家演唱一首歌曲。大家欢迎。”主持人上台介绍。

看来他很懂规矩:在各种活动上介绍嘉宾,都要往大了说,别太过,别太大破绽就行,这样大家都好看。

“作为浩然的朋友,在今天这样一个场合,我也是孙子。我捋了一下,直接献给奶奶的歌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天还是先唱点大家熟悉的。奶奶在的地方,总是人最多,最热闹的。下面我先为大家演唱一首《回家真好》。”

开始大家还没太在意,掌声很寥落,可能也因为大家都拿着筷子,端着杯子呢。两三句唱完,大部分人都反应过来了,这声音极具辨识度——跟原唱太像了。

郑凯瑞是单位的文艺骨干,舞台经验丰富,不光唱流行歌曲,还唱美声、甚至戏曲。他对刘德华的歌,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以至于后来都不刻意模仿了,因为他觉得那样有点做作。

当然,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是要炫一下技的。

“太像了,口音都变港普了。”

“我特别羡慕像他这样的人,好像不是他去跟伴奏,而是伴奏来跟他似的。”

“盯着屏幕上的提示,我都拿不准什么开始唱。也不是没想过办法,就是不行。”

“我高音唱不上去,而且几首歌下来嗓子就哑了。”

“你那是发声方法的问题。我是五音不全,直接跑调。”

大家边吃边喝,边听边议论。

据我的观察,下巴长得像的人,容易声音像。另外,单就男歌手来说,脖子短且粗的唱得好的多,起码气息好、共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