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座大山(2 / 2)

诸葛英豪传 缓流 0 字 2022-10-01

“嗨,都是被宠坏了,偏主公又由着他的性子耍,就张狂得越发目中无人了。”诸葛瑾轻轻摇头咧嘴苦笑。</p>

诸葛均说:“有件事我是要替二哥澄清的。在听闻大哥来蜀之前,二哥已经决定派邓芝将军到江东议和。后来听说大哥要来,就延迟了这次议和之行。我想二哥是想把这份人情留与大哥做的。”</p>

诸葛恪收起脖子吐了吐舌头。诸葛瑾心中涌动暖流,自言自语道:“他总是那样,心里有数,啥都不说。”</p>

诸葛瑾完成使命,回江东交差。</p>

诸葛均说的属实,诸葛亮的日子确实不好过,表面上风光无限,权杖金光闪闪,实则杀机重重,要步步为营。</p>

第一位难缠人物——刘禅。刘禅在刘备征战期间曾多次流落民间,直到刘备做了汉中王,才回到父亲身边。从颠沛流离的生活,一下子进入万千宠爱的富贵之乡,刘禅陶醉得忘乎所以。早年少人管教的那些穷家子弟陋习暴露出来,时常闹出一些笑话。刘备无暇管教,其他人也不愿撕破脸地纠正。</p>

刘禅慢慢发现身边那些人表面上对自己恭恭敬敬,实则背地里窃笑私语嘲笑自己,就开始耍小聪明,有意地接不住茶杯,撕坏了折扇,然后折罚那些办事不利的下人。时间久了,下人对这位小主的态度,由嬉笑变得憎恶。</p>

报复并没有给刘禅带来持久的快乐,反而让他更空虚了。这时,一个刚到王府叫黄枭的小宦官发现了问题,就对那些有怨恨之心的奴婢说:“这是未来的汉王,你们不尊天意,又怎么敢指望老天降福报给你们”一些识时务的就收敛了许多。</p>

刘禅知道这件事后找来黄枭,问:“你真的觉得我这样一个人将来能做好汉王吗?”</p>

黄枭说:“我父母早亡,五六岁时就给人做杂役了,那时就想能天天有口饭吃就好,于是干什么都勤勤恳恳,我伺候过的主子都待我极好的。所以我相信只要想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能做到。”</p>

刘禅听了特别感动,之后常找这个小宦官说话、嬉闹,慢慢又找回了本初的善良、温和。</p>

刘备看到刘禅变得通情达理非常高兴,就找到这个促动儿子转变的益友。刘备与黄枭交谈后,非常欣喜,觉得他少年老成,颇有几分见识,称他“皎皎如皓月”。黄枭立即跪地谢汉王赐名。刘备吃了一惊,觉得这个小孩子好机灵,又有些过于乖滑,捋着胡子笑笑不语。之后,黄枭就改名为黄皓,王府的人都知道这是刘备给赐的名,对他恭敬有加。</p>

刘备大丧刚结束,诸葛亮就找到刘禅,像教育亲生儿子一样,一切从严,把音体美等娱乐项目全取消了。刘禅从头凉到脚地不高兴,又内心惧怕诸葛亮,不敢反驳。黄皓给刘禅出主意,让他侍奉吴夫人如生母。</p>

这位吴夫人就是第二位难缠人物,她是刘备的最后一位夫人。吴夫人的哥哥吴懿,是手中握有重兵的权臣。吴夫人的娘家是当地豪族,颇有势力。</p>

刘禅采用了黄皓的建议,去讨好这位吴夫人。好话谁不爱听呢?何况是以听觉动物著称的女人。</p>

吴夫人对兄长吴懿频繁说起刘禅如何地好,如何懂事,让他劝说丞相不要事事管制刘禅,好像殿下多么愚钝无知。</p>

黄皓又给刘禅献计,“丞相不是可以开府治事嘛,陛下为丞相开府,他就没时间到宫里走动了,还得领陛下个人情呢。”</p>

诸葛亮终于开府了,也想通了。凡事顺势而为就好,我舍下这身性命,呕心沥血报答先帝就是了。其余的就顺其自然吧,天意如此又何必违拗?凡事也不必太过执着了,诸葛均的话不无道理。</p>

对诸葛亮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做法有意见的人不在少数。其中尤以李严为最,他是混迹政界多年的老人了,也是玩弄权术的高手,这就是第三位难缠人物。</p>

他自认担负托孤使命的二分之一,而被诸葛亮安排驻外,不能到中央谋职,一直怀恨在心。</p>

他听到朝廷中有人非议诸葛亮,多次在人前惺惺作态,劝说道:“丞相执法公正严明,若是被他听了去,怕就不是我跟大人今日说话这样简单了。”</p>

“尚书明鉴,您觉得丞相执法公正吗?如果公正,为什么他总是偏袒马家兄弟,过去是马良,现在是马谡。若是没有私心,为何对我等铁面无私的样子,对马家兄弟总是一副和颜悦色、百说不厌的嘴脸。”</p>

“丞相日理万机,难免有些礼数不周的地方,同朝为官大家多担待。”</p>

“他日理万机,我们都是死人吗?那叫刚愎自用,大权独揽。”另一个体态蠢笨的人也嚷嚷开了。</p>

“是呀,李大人,我看就您还看得开些。同样是顾命大臣,凭什么只有他开府了不让您开府?”</p>

众人七嘴八舌,在李严面前喋喋不休。</p>

李严内心暗喜,表面上还是打哈哈无所谓的样子:“各位抬举了,我哪里比得上丞相,可不要闹得没法收场。我劝各位也要自求多福,本是多事之秋,少惹是非为妙。”</p>

“哼,什么公正无私?他就是在勾结党羽。张将军不在了,他就把张将军的女儿安插在皇上身边,那就是冲着……”这人说到后面压低声音,用手指向宫中。大家心知肚明,他指的的是后宫的太后和太后的靠山吴家。</p>

李严一听到的朝臣发牢骚,不是这样口蜜腹剑地来几句,就是表现出无力扭转时局的悲凉之感。几次有人提议蜀国事务繁重,让李严开府为丞相解忧,都被诸葛亮压下了。对此,人们对诸葛亮独裁不满,为李严不平。</p>

李严再听到人家议论自己和诸葛亮时,就时而含怒,时而轻叹。</p>

那些本来就对诸葛亮不服气的,尤其是那些被冷落的西川和东川的旧部权臣都聚向李严身边,伺机反扑。</p>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