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1 / 2)

 亲应当多读书、多思考,以便满足和发展儿童的求知欲。【】在家长学校活动时,我们让父母们参观教育书籍和科普读物的展览台。瞧,这儿是一本关于自然现象的书,它不仅值得一读,而且家里应当买一本。那儿,是一些关于花卉、动物、果树、观赏树木的书,还有关于大气层中奇异现象的书,关于地层深处的书,关于遥远国度的书,等等。这儿还有一本关于祖国的书,这是6、7岁儿童一定应当知道的</p>

我们做到了让每个家庭里都过“书籍节”。到这一天,家长们给儿童买一批小小的藏书。在别的节日里,也给孩子们买书。我们认为家长的教育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书籍在他们的生活里占有何种地位。如果家长热爱和尊重书籍,儿童也就会热爱它们。在家长学校每一次活动时,除了听讲课以外,父母们还听文艺作品的艺术朗读。在家长学校学前组的活动中,关于培养儿童将来顺利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这里已经成了传统:进入7岁的儿童在进入一年级学习时,已经会读、写一些字母,会画画。在阅读、书写、图画的教学中,家庭起了很大作用。6岁到9岁有些是5岁的学前儿童,每天到我们学校的预备班里学习两小时。我们把这种预备班叫做“蓝天下的学校”。它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儿童思考。在预备班里,还帮助孩子们学习阅读和书写。如果没有家庭的教育,我们是很难教会儿童阅读的。在绝大多数家庭里,都有一种尊重书籍的气氛,学前儿童有他们的小小的藏书,家长引导儿童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p>

学龄前的几年是打下道德基础的时期。在家长学校学前组,我每年都要讲到下列题目:怎样培养关心别人的品质、怎样打下尊敬长辈的根子、怎样培养孩子爱善憎恶的态度。在讲课中,我用实例来说明,应该怎样限制孩子的不合情理的愿望,同时又要发展善良的、有益的意向。由于我很熟悉每个家庭的特点,所以我能提出具体的建议:每一个儿童应当对长辈祖母、祖父、母亲、父亲尽一些什么义务。我们跟家长一起商量,决定应当让孩子做些什么,以及给予孩子一些什么。</p>

我们每年两次把7岁儿童我们未来的学生召集到学校来,给他们做健康检查,向家长提出有关饮食制度、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建议。这样,我们每年就有了两个“健康日”,在这些天里给孩子们进行医学检查,对他们的视力、心血管系统和呼吸器官的状况予以特别的重视。家长学校学前组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儿童入学时身体健壮,开始学习以后不致生病。在对6岁儿童进行体检时,要决定夏季应把哪些儿童送到专门为体弱者而设的疗养地去疗养。</p>

我这么详尽地记述家长学校学前组的工作情况,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以前的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以后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道德的、智力的和审美的发展。我们尽学校现有的一切可能来充实和丰富儿童在学龄前期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看出个别儿童由于一定的原因而在家庭里缺乏能够培养理智和人性的那种环境,我们就来创造这种环境:设法让儿童进幼儿园,如果进不了幼儿园,我们就让儿童每天到预备班来。在收6岁至7岁儿童的预备班里,每年都有两三个3岁至5岁的小朋友。对这些儿童进行教育,用不着任何教学大纲,我们仅有的就是年长者的影响和一种关心人的环境。</p>

除了学前组以外,家长学校里还有三个组:学龄初期组相当于小学组、少年期组相当于初中组、青年期组相当于高中组。各个组每月进行两次活动。我们做到了使95一98的家长都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大约有25的家庭,学生的母亲和父亲是双双地来上家长学校的。结果形成了这样的情况:学生家长在学前组学习2、3年,在学龄初期组学习4年,在少年期组学习3年,在青年期组再学3年。如果没有这一套对家长进行教育知识的启蒙和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的体系,那么,我们学校要顺利进行教育工作简直是不可能的。家长学校的教学大纲里,既包括共同性的教育学问题,也有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教育上的一些特殊问题。我们摆在中心位置上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目标问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家长学校的每一个组里,都是从这一讲开始的。我们力求使家长们也像我们教师一样有一个明确的观念,即:现在刚刚入学或者在学乘法表的孩子,他们再过几年就要踏入劳动和社会生活,那么这样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p>

我们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我们在分析教育过程时,用一些实际事例来说明:学生从家长那里得到些什么,从教师那里得到些什么,以及从他度过闲暇时间的那个环境里得到些什么。家长们认识到:儿子或女儿首先是向他们学习的,包括学习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p>

在家长学校的各个组里,我都要专门安排一次讲课来谈这样一个问题:儿童是怎样潜移默化地从长辈那里学习的。我们谈到,家长或长辈的某一个特点,好像是不知不觉地、在新的条件下“膨胀”开来,变成了儿童的一定的性格特征。正是这种细致的分析什么品质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传递的,孩子的道德特征是怎样发展的,成了我们对家长进行日常工作集体听课、个别谈话的内容。这对于达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要使家长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懂得儿童发展的辩证法。</p>

不言而喻,对家长进行工作要求有高度的机智。我们自然不能把家庭生活“抖底翻出来”,而要始终尊重家庭关系的含蓄性。如果有必要给家长以帮助或提具体的建议,我们就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于谈话涉及的内容,我们是严格保密的。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会使家长疏远学校,就无法了解家庭里的情况。</p>

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首先是要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我们力求使家长通过教育儿童而自己也振作向上,使他们加强对家庭、对儿童的责任感。</p>

在家长学校的每一个组里,我们向学生的父母说明,学校在这个时期怎样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以及我们希望家庭给予哪些协助。而家庭给予的主要协助,就是在家庭条件下实现学校教育工作中所贯穿的那些思想。我们给家长讲解道德修养,在家长学校的各个组里都对这个问题予以极大的重视。我们说明什么是热爱劳动、做事有条理、待人诚恳;并且指出,如果儿童只顾享受别人创造的福利,那么他长大了就会蛮横地对待别人首先是对待父母,而他自己也会沦落为不幸的人。</p>

我们力求让儿童从小就量力而行地为家庭的年长的成员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福利,并且在这种创造中找到欢乐。几年以前,我们跟家长们商量好:在每一个家庭里,都让儿童在指定的隆重的一天栽一棵树,献给母亲、祖母、祖父、父亲,然后由儿童照料这些树。当果树结果的时候,儿童把第一批水果奉献给长辈。这已经成为一条传统。它能帮助树立对劳动的崇拜,对于儿童的德育、美育和体育都有重大的意义。</p>

在家长学校的各个组里,我们都告诉家长,怎样给子女灌输这样的信念:劳动不仅是一种神圣的义务,而且也是一种欢乐。我们对家长们说:如果你们想让子女成长为关心体贴别人的人,让他们把父母当成世界上最亲爱的人,那就必须使他们把全部生活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而且最主要的是,要用高尚的思想和动机去激励这种劳动。</p>

在家长学校的各组里,我们都要专门讲到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影响上保持一致的问题。这种教育影响的方向就是培养关心人、体贴人、待人诚恳、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抱善良的态度这些品质。如果儿童不在家庭里从事实际活动来加深和发展这些道德品质,我们学校是很难取得什么显著成效的。我们跟每一位父亲和母亲商量好,规定他们的孩子在家里要做哪些事照料动物、种树、养花。</p>

我们认为,学生在少年早期就应当参加为家庭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12、13岁,的学生在暑假里跟父母一起在田间和畜牧场里劳动。高年级的男女青年已经能以劳动所得给家庭增加相当可观的收入他们实际上已经能挣出自己全年的口粮。</p>

我在给家长学校青年期组的讲课里总结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经验。我们全体教师跟家长们一起决定,暑假里把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分配到哪些成人集体里去劳动比较合适,以及学生的劳动锻炼应当怎样进行。</p>

我们建议家长们,对于孩子们提出的跟他们对家庭收入和社会生产的劳动贡献“不相称的”要求应当加以限制。如果儿童单纯消费,如果他的一切要求都与劳动无关地得到满足,那么他就会逐渐地变成好吃懒做的人。我们指出,由于家长不懂教育和教育无力,造成这种后果是必然的现象,并且进一步使家长们认识到:他们的子女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p>

在学校里,在大家都从事各种创造性劳动的环境中,每一个学生在少年早期就都有了自己喜爱的劳动项目。在家里,家长们也创造一些物质条件设置一个从事心爱劳动的角落,购买必要的工具和材料,使每一个儿童、少年和青年发展他们的才能。学生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劳动爱好是常常变换的。我们跟家长一起研究这些变化,尽量引导每一个学生能按他的禀赋最好的方向得到发展。</p>

对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学生的家长,我们每月进行1、2次小组咨询和个别谈话,内容是谈怎样发展的禀赋、爱好和才能,怎样为青年人选择今后的生活道路。我们向家长们介绍中、高年级学生最喜欢哪些创造性劳动项目。在“创造节”的日子里,家长们到学校来,观看他们的子女在教学工厂、实验室、工作室和教学实验园地里做出的东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