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2 / 2)

我们得出结论认为,热烈的学习愿望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或完成实际作业的每一具体阶段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体验的一种道义上满足的状态。但是只有在被一种远大而崇高的目标所鼓舞的学生集体里,才能体验到这种道义上的满足。那4个学生,在他们的学习上没有取得任何成绩以前,总感到自己在集体里是很不自在的;集体即使对他们寄予同情,但也没法替他们去学习。而当这4个学生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以后,集体就会认为让落后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业成绩是自己的目标了。这样就树立了集体为同学的学业成绩的负责感和学生在集体面前的责任感。</p>

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这一崇高的目的,还要靠对劳动本身的尊重感来予以支持。我们对几个以前在学业上落后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仔细观察表明:他们现在开始体验到由于自己的学习活动而带来的欢乐。当教师向全班布置了一道新的作文题以后,这几个学生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感到有一种毫无希望的情感在压抑着他们了。相反地,他们感到一种紧张而兴奋的心情,这种兴奋心情也传给了全班学生。那些在完成语文作业方面总是得“三分”的学生,也被一种希望得到更好成绩的心情鼓舞起来。</p>

现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把整个学生集体保持在这种紧张感的状态里,并赋予这种紧张感以积极的性质。这时就需要更明确地向学生指出他们应当努力去达到的目的。我们对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情况进行的观察表明,学生在着手完成作业时的那种兴奋而紧张的心情,其所以是积极的因素,就是因为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于对劳动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感到一筹莫展了。我们对尼古拉这个长期被认为是学业落后而无可救药的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以前那种一筹莫展和满不在乎的态度被一种活跃的情绪所代替,这种活跃情绪说明他在完成一项重要作业时所需要的智慧力量已经来潮。以前,在上课开始1520分钟以后,尼古拉就不能集中思想地进行学习了,而现在只要上课铃一响,他就能立即进入学习。其余的八年级学生也是同样聚精会神地学习着。于是,学习愿望变成了一种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动员起来的起着积极作用的情感。在作业结束以后,已经看不到学生缴了练习簿时那种沮丧的表情。相反地,他们在课间休息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作业,没有一个学生表现出失望和对成绩缺乏信心的情绪。尼古拉写的作文得了“三分”,因为有4处正字法错误和两处修辞错误。他马上把这些有错误的词抄到自己的正字法词汇本里。这次作业以后,尼古拉又写了几篇不及格的作文,但是现在,这种暂时的失败已经不会使他感到沮丧和失去信心。而是相反地,激励着他去克服困难。教师给他指出,对哪些规则应当加以特别注意,尼古拉也能细心地完成训练性的练习了。</p>

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从教学法的观点来看,对教师的课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但是教师讲述教材时的那种漫无目的、有气无力的口气,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无精打采的情绪。教师对教材的冷淡态度马上就传给了学生,于是教材就好像成了师生之间的一道障壁。对于“课的情调”这个难以捉摸、难下定义的概念,我们平日在日常实践中用“课上得没劲”这一类话来表达,但是我们并没有力图去找出可以解释它的原因。在这种课上,学生没有感到紧张劳动后的健康的疲劳。但是儿童在枯燥乏味的课上所感到的疲劳,往往大于他们在那些充满着紧张的、内容丰富的劳动的课上的感觉。我们每年都要分析本校教师的400多节课。这项工作使我们得出下面的结论:当教师不是以学生的眼光来看自己所讲的话,不考虑自己的话应当在学生身上引起什么样的情绪的时候,这种课往往就会上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这种课从来不会引起儿童的良好的情绪感觉,儿童总觉得课上得太久,只有课间休息的铃声才能带来几分活跃气氛。在这种课上不能培养学习愿望,因此,除了所有的教学法要求之外,应当对课堂教学补充提出一条很重要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当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即从学习中得到的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的紧张劳动中得到的健康的疲劳感。我们在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每一节课的时候,总是详细地研究:在这节课上,掌握知识的过程究竟是否积极,教师是否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从这个观点来分析课,能够帮助个别教师和整个教师集体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持久而牢固的学习愿望。</p>

我们还把培养学习愿望的问题跟学生的意志领域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应当努力地好好学习,但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只顾自己的面子。激励学生去学习的基本意志动机。应当是下列几点:自觉的劳动态度,为从事**社会建设者的未来活动而做好准备,集体的荣誉感,班级、学校的荣誉感等。</p>

培养严肃的学习愿望,也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明确地认识学习的目的和达到此目的的手段,能够使学习愿望变得更有效、更有意识。早在中学学习期间,每一个男女青年就应当逐步形成自己要达到某种生活目的的愿望。而我们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选定自己的目标并付诸实现,也就是说,这个目标要提得切合实际。</p>

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培养学习愿望,有助于巩固学生集体,加强集体主义情感,促进互相帮助的志趣。每一个教师集体的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培养这种情感,并把它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提高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思想水平,其保障正在于此。</p>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p>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p>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p>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p>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p>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