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兵马未动,宁王先行(1 / 1)

 奉天殿,皇帝亲自拜将。老朱可谓是给足了蓝玉牌面。李景隆心中无比嫉妒,倘若父亲李文忠活着,有他蓝玉什么事?何况李景隆从不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比蓝玉差!“皇上,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李景隆躬身行礼,直言道:“朝廷用兵,也要考虑国力!”说起粮草,一众大臣们也开始犯难。行军打仗并非儿戏,尤其是古代战争,补给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业余将军研究策略,名帅大将研究物流。大部人对战争的观察,还停留在双方的兵力及武器上。除了这些,很多战争的胜负,往往是由后勤供应保障能力决定。这也为什么造就了萧何,荀彧等人的美名。有些时候,兵力过多也未必是好事。多一个人,就要多一张嘴,反而会增加粮食的消耗。很多的战争,未必是打输,而是饿输。老朱紧皱眉头,朝廷每年至少要动用十万大军。可要确保十万大军的粮饷,光是运送粮食的贩夫走卒便不计其数。动用了太多的壮丁,严重影响了国内的耕种。“诸位卿家,谁愿去筹备粮饷?”此言一出,群臣面面相觑,谁都不敢吱声,去接这烫手的山芋。很多时候,打胜仗的武将,应该将功劳分一半给后方的文臣。正是有人协调调度,才能使得大军补给充裕。李景隆的目标已经达到,既然无法领兵,就将粮草问题摆在台面上。“春耕在即,除了粮饷外,朝廷还要为百姓留在良种!”李景隆关切道:“还请皇上,莫要耽误了春耕!”看似关心,实则无异于告诉朱元璋,明年出征的困难重重。老朱轻敲龙椅,还在考虑破局之策。如果,粮食能够由士兵自行携带,不占用过多的民力……老朱苦笑摇头,若真有这等粮饷,大明还至于畏首畏尾?早就打得北元王庭支离破碎!多少次,明军胜利在即,都是因为粮草的问题,不敢轻易冒进。“詹徽,可有对策?”太子朱标看向自己的智囊。詹徽足智多谋不假,却并不能解决这等问题。现在别说携带方便的粮饷,要凑齐十万大军出征的粮食都成问题。不耽误春耕,不挥霍民力……李景隆看似关心出征,却给众人丢下了不少的难题!詹徽摇头苦笑:“回太子殿下,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议。”“我等理应先凑齐大军所需粮饷!”“至于运输,可让步卒与民夫共同进行。”蓝玉叹气道:“如此一来,行军速度定会放缓!步卒运送粮草,也会影响战力!”可二人都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其余大臣,正好不想进行北伐。“皇上,此次北伐代价过大,不如休养一年。”“是啊,皇上!北伐事关重要,若是战败一次,恐怕影响我军士气!”“漠北之地,深入敌后,我军没有向导,很容易迷路!”洪武大帝怒目圆睁,扫向一众群臣。“咱已经说过了,北伐势在必行!”朱元璋大袖一挥,“北元鞑子人困马乏!若一战可定,我大明边疆可安定百年!”李景隆再次开口:“皇上,宁王殿下足智多谋,何不问计于殿下?”“宁王之前一直力主北伐,想必肯定有对策吧?”好一个祸水东引!李善长咬牙看向李景隆,“曹国公此言差矣!我等理应群策众力,你将此事推给宁王殿下,是什么意思?”李景隆笑道:“韩国公说笑了!在下不过是觉得宁王殿下聪慧,想询问他的意思。”砰!老朱怒拍龙椅,“都给咱闭嘴!老十七,粮饷的事情,你可有头绪?”朱元璋投来期盼的目光。若是粮草可定,北元指日可待。朱权缓缓睁开双眸,甚至打了个哈欠。可见其他人为粮饷发愁的时候,这位宁王却趁机小憩,补了个觉。“不过是粮草而已,这份差事,儿臣接了!”朱权一口答应,倒让众人不知所措。谁不知道,如今解决粮饷的事情,就是个烫手的山芋。办好了的确是大功一件,可若是办不好,很容易惹火烧身。而且是皇帝的怒火!“十七弟!此事要从长计议!”朱标生怕兄弟没睡醒,赶紧提醒道:“这可是十万大军的粮饷!”李景隆冷哼一声:“宁王殿下果然有办法!不愧是咱大明宗室的千里驹!”一众与宁王交好的武将,则纷纷出言相权。“请殿下三思而后行!粮饷之事,并非儿戏!”“除了粮食,还要考虑运输等因素,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其中牵扯到民力,还有来年的春耕,请殿下莫要冲动啊!”面对众人的关心,朱权心中一暖,摆了摆手。“诸位放心,本王从来不做十成把握的事!”众人心中叹气,宁王哪都好,就是不听劝。说你胖,你怎么还喘上了呢?“哦?老十七,跟咱说说,你有几分把握,能够筹集粮草!”朱元璋眼光闪过一丝期盼,理智告诉他小儿子应该拒绝差事,却又希望朱权真的能够解决出征的燃眉之急。“儿臣不敢说十成。”朱权停顿片刻,笑道:“也就九成九吧!”九成九?群臣深吸一口气,历来朝臣,哪怕是太子,都不敢在皇帝面前夸下如此海口!谁都知道,洪武大帝是个较真的人!宁王若是没有筹集好粮饷,皇帝也不会手下留情,肯定会赏罚分明。“十七弟!”“宁王殿下,冷静啊!”太子朱标和大将军蓝玉,对朱权的决定紧张不已。“父皇,儿臣手下那几个人,在调查万兽庄一事上立功。”朱权躬身行礼道:“望父皇准许他们几人,去军营练兵,儿臣想让他们一展才华!”帮助朝廷筹集粮饷还不够,还要帮着练兵?“皇上,练兵一事,微臣更为擅长!”李景隆着急不已,哪怕不能出征,他麾下的士兵能立功,他也有一半功劳。可若是练兵,都被朱权抢了,那他这个曹国公便真成了摆设。“父皇!十七弟愿意为国效力,乃我大明之福也!”朱标一步踏出,“可以抽调五千人,交给十七弟的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