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公与私(2 / 2)

司马光忙道:“我就随便说说,许检控莫要当真。”</p>

王安石道:“暂且不论他们的仕途。诸位不要忘记太府寺一桉,我的均输法就是要解决太府寺目前存有的贪污腐败行为,而判太府寺事谷济也支持苏轼、范纯仁起诉新法的。”</p>

曹评立刻站出来道:“据臣所查,太府寺的官吏经常将已经腐烂的贡物偷偷贩卖出去,将所得之利,据为己有,但此批贡桃是记在公账上的,目前尚在调查中。”</p>

王安石道:“陛下,关于此事,已经是人尽皆知,劳民伤财,且又危害百姓,故此臣才提出均输法,来修改此弊政。”</p>

曹评看了眼王安石,原来他是虚晃一枪。</p>

太府寺必然是要受到责罚的,毕竟此事已经激起民怨,总要有人来买单,与其落井下石,就不如拿来给新法做宣传。</p>

赵顼点点头道:“此弊政,必须改正,否则的话,朕也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p>

“陛下圣明。”</p>

王安石立刻拱手道,余光瞄了瞄司马光。</p>

司马光、文彦博等人,纵有不愿,也只能拱手言道:“陛下圣明。”</p>

许遵道:“陛下,虽然太府寺确实支持检察院起诉,但目前尚无任何证据,证明苏轼、范纯仁与太府寺有任何联系,不但如此,范纯仁、苏轼他们也打算在起诉完制置二府条例司后,就立刻起诉太府寺。”</p>

赵顼点点头,又向许遵问道:“依卿之见,到底该不该判他们结党营私之罪?”</p>

许遵道:“回禀陛下,就整个桉情来看,是很难判断他们是否存有结党营私,但他们选择的是上堂争讼,虽然此番起诉,是属于违例的,不能作数,但到底上堂争讼,是属于一种光明正大的方式,也是最为公平的方式,故此臣不建议判他们结党营私。</p>

而且,如果判他们结党营私,到时官员们都不敢私下议论时政,也没有官员敢给制置二府条例司提出意见,这反而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p>

赵顼稍稍点头,又向众人询问道:“诸位有何看法?”</p>

王安石第一个站出来道:“许检控之言,令人心服口服,臣没有任何意见。”</p>

他也知道这个罪名是判不下来的,他方才提出质疑,只是给许遵表现的机会,他再出来表示自己支持许遵,也可以展现自己的大公无私,他们这么针对我,我还是愿意遵从司法。</p>

富弼眼中一亮,道:“臣也以为许检控所言甚是有理,而且,也给结党营私这个罪名,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判例。目前来说,结党营私是没有具体疏议、律文。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怎样才算是结党营私。如欧阳修当年所言,君子以道为朋,小人以利为朋,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很难避免的。”</p>

赵顼神色微微一变。</p>

王安石马上道:“富公此言差矣,利并不能区分君子与小人,只要道德才能区分,贪财之人,并不一定是小人,而视钱财如粪土之辈,亦不能算是君子。”</p>

文彦博道:“富公之言,在于道与利,谁为先。”</p>

富弼郁闷瞧了眼文彦博,说好的默契呢。</p>

他并非是在暗讽王安石,他是想将这结党营私用律文给定下来,如此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那种没有下限的党争。</p>

王安石反驳道:“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廉耻。百姓都食不果腹,你若还以道德去要求他们,此非君子所为。利乃道之基础,你说谁为先?”</p>

文彦博争辩道:“百姓食不果腹,皆因君或臣失德所致,你说谁为先?”</p>

王安石又反驳道:“君臣以百姓之利为先,此为德也。利在德之下,但无利便无德,孰更重也?”</p>

赵顼开口道:“二位先莫争,今日会议主要议论范纯仁、苏轼一桉,此题日后再论。”</p>

余光却瞄了瞄富弼。</p>

富弼是彻底抑郁了,文彦博这回真是帮了倒忙啊!</p>

赵顼当然不想将这个结党营私给定死,同时他对于这些庆历君子也是非常防备的,因为这些人都有一个很重要的政治理念,就是要限制皇权。</p>

其实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就是范仲淹他们这些人,将这个理念给制度化的。</p>

范纯仁为什么反对均输法,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他看王安石要集权,再往根上说,就是皇帝要集权。</p>

而他们却认为共治天下,乃国本,不可动摇。</p>

只不过大家不敢说破这一点。</p>

司马光突然站出来,道:“陛下,臣有罪。”</p>

赵顼一愣,“卿此话怎讲?”</p>

司马光道:“是臣太过心急,见苏子瞻颇有天赋,便急于任命他为副检控这么重要职位,但却忽略了他经验尚浅,又未能悉心教导,以至于他犯下大错。唉...不瞒陛下,其实臣目前还尚在完善公检法的规矩,但是这公检法若不成立,许多漏洞,就难以察觉,不管怎样,臣都是罪无可赦。”</p>

王安石立刻道:“陛下,改革变法,难免会有疏漏,关键在于能够及时改正,臣也相信司马学士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还请陛下法外开恩。”</p>

司马光瞄了眼王安石,我特么谢谢你哦。</p>

这需要王安石求情吗?</p>

当然不需要。</p>

王安石这番话,其实是为自己说的。</p>

“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赵顼感慨一声,又道:“对于苏轼、范纯仁亦是如此,他虽有渎职之罪,但正如司马学士所言,到底这公检法还未完善,有所疏漏,也是情有可原,朕倒也不想严惩他们。”</p>

司马光听罢,立刻看向许遵,“许检控,苏、范二人可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p>

许遵点点头道:“苏轼对于自己渎职之罪,并无怨言。”</p>

司马光又向赵顼道:“陛下,正如王学士所言,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苏轼、范纯仁的道德品格,以及能力才华,朝中官员无不赞许,如今他们已经犯过一次错误,相信绝不会再犯,正好臣打算在几个州县作为公检法的试点,何不将他们派去地方,帮助朝廷建设公检法,让他们戴罪立功。”</p>

赵顼问道:“卿有何打算?”</p>

司马光道:“臣建议将苏轼派往扬州担任检控官,将范纯仁派往登州担任检控官。”</p>

扬州?</p>

王安石不禁眉头一皱,这老小子可真是坏得很,急忙道:“虽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根据许检控所言,并没有完全洗去他们结党营私的嫌疑啊!”</p>

司马光反问道:“那依王学士之见,该如何处置他们?”</p>

王安石张了张嘴,最终没有做声。</p>

要说贬为庶民,那就过分了一点,毕竟之前司马光已经将部分责任给扛了过去,关键赵顼也会不答应。</p>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换源app】</p>

要罚,肯定也就是贬去地方当官,让苏轼和范纯仁去扬州、登州当检控肯定是一种处罚啊!</p>

赵顼暗自一笑,道:“既然朕将司法改革委托于卿,那就依卿所言吧。”</p>

这话也是说给王安石听得,你到时安排人,他们也不好反对。</p>

王安石当然听出这话外之音,自然也不便多说什么。</p>

司马光立刻道:“臣绝不会再辜负陛下的信任。”</p>

赵顼点点头,又道:“至于太府寺一桉,其中涉桉人员,全部依法处置,另外,谷济身为判太府寺事,也是责无旁贷,就让他去益州当个提举学事司。”</p>

这个提举学事司,就是专管地方教育的,是个闲差,谷济是肯定要走的,他不走的话,王安石怎么安排人上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