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智能芯片的困境(1 / 2)

 ,四合院:芯生年代

热门推荐:

金属氢的出现,如何打破这个传统呢?因为他在传统的晶体管电路与、或、非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模湖态。

这个模湖态并不是说在是与非的中间取一个随机数,而且利用了金属氢比正常的氢原子多了一个电子。

在常态下,他的存在保证了氢在金属状态下的稳定。可一旦他被作为离子态注入到硅晶片中时,在场效应下,他的这个多出来的电子,就可能出现塌缩或者转移。如果是发生转移,那么他跟普通的场效应晶体管没什么差别,可关键就在于这个塌缩。

这种塌缩,会直接导致它的另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会产生什么后果,完全是取决于它当时周围的环境,也就是输入或者输出电子的多寡。多了他就会随大流的转移,少了他就会塌缩。

按理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到这里的时候,赵烨还是可以理解的,顶多算是这种元素的一种特性。

可接下来的实验,赵烨就感觉似乎出了灵异事件了。

由于在芯片内部,电子几乎是以光速在运行的,所以这个单位时间,是不可确定的。

时间这个概念,对于宏观世界和微观时间,完全是两种不一样的概念。

按照当前的理论,一个物体到达或是超过光速,那我们几乎可以不用刻意的去考虑时间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处理器设计中,我们要规定和设计他的运行频率,比如是一赫兹的时钟频率,那么处理器一秒钟就只会运行一次,一兆赫兹那就运行一兆次。无论这个频率有多快,我们都会把这个单位时间里的运行,当做是一个连贯的动作。一个瞬间,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一次电路运行。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安排好这次运算中所有的变量。

对于这个过程来讲,芯片的运行电路是固定的,运行结果也是固定的。

可是引入了金属氢后,这个结果就变得不确定起来了。

按理说,这样的特性已经改变了我们的设计初衷,一个不会得到正确结果的电路,那要来何用?

可是让人感兴趣的事情来了,由于电子的塌缩,时钟频率已经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电子在塌缩以后,他的能量是不会凭空消失的,一旦这个处理器运行的频率小于电子塌缩的影响时间,这个塌缩就会参与到下一次的电路运行中。最有意思的是,它的运行并非毫无逻辑的,而且根据输入的信息,“自主”的作出判断。

多次累加后,这个效应的结果就展现出来了。

如果按照以前的思路设计电路结构,这样的情况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靠谱的。但是如果按照全新的一种思路,充分利用金属氢的这个特性,就可以完全无视频率的问题,一股脑的把数据丢给它,它自己就能通过这种塌缩属性,用极短的时间,处理海量的信息。

赵烨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半个月,期间从来没有走出来一步。

如何利用金属氢的特性,设计出完全符合它的电路逻辑,成了赵烨最大的难题。这方面,虚拟实验室就帮不上多少忙了。它只能根据赵烨的思路去模拟成功与否,并不能给出成熟的方桉。

用系统的话来说,他不能创造智慧,哪怕是一种虚假的,低等的智慧。就好比他永远不能复制活物一样,任何有生命的物体他都不能复制和创造。

半个月的苦熬,赵烨几乎没有丝毫的进展。这是他从事科研事业以来,第一次遇到“拦路虎”。或者说,这是他第一次依靠自己的智慧搞科研,这个难度,直接让他有点崩溃。

“苦熬”半个月无果后,

赵烨果断的选择了“放弃”。他决定换换脑子,走出实验楼,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

赵烨走到了利华总部的主楼,想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自己处理的。刚刚推门进入,还没等他坐下呢,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请进。”

门被推开,陈将军也没客气,自己就走到沙发上坐了下来。然后就开始自己摆弄茶具。

“我说陈将军,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这里难不成是你的办公室吗?我怎么感觉自己才是个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