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曙光工作站(1 / 2)

 ,四合院:芯生年代

第二代半光刻机成型以后,针对他的加工工艺特点,赵烨组织的人手也在加紧设计各类应用芯片。

其实,一种设备应用的芯片包括很多种,也不是所有的芯片都需要用最新的光刻机来生产。所以,整个联合厂的八号实验室,各个小组都对自己的工作做了严格的规划,并且列出了时间表。

赵烨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各个项目组的时间表,那个部分提前了,那个部分落后了,这都是赵烨这个总设计师需要关心的问题。

假如一个小组长时间被一个问题卡壳,这个时候才是赵烨显示威能的时刻。他往往不会告诉你怎么做是对的,但他能很明确的告诉你,怎么做是错的。

这些心来的研究员,才跟赵烨一起工作了一个来月,就深深的被他的“能力”给折服了。

所以,目前这个项目组对赵烨有着神一般的信任。他们都坚信,只要坚持工作,就一定能在赵烨的带领下,取的最终的胜利。

一句话,军心可用!

剩下的就是装备了。

赵烨不可能还让大家在稿纸上画图了,这再目前来讲,简单的芯片还能做到,一旦开始预研新一类的主力芯片的时候,图纸作图简直就是个笑话。

没有人能在一张图纸上画出几万个晶体管电路图。即便是能画出来,估计也没人看的懂。

更不要说,一块芯片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人画出来的。

之前赵烨他们再做曙光系列计算机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图纸虽然是纸上作业,但是毕竟那个集成度还很低,再加上无数人为这个图纸点灯熬油的拼命,这才有了一点点保障。

不过即便是那样,图纸上也是错漏百出。最终还是赵烨用空间给出的模拟能力,在自己的系统上过了一边,这才修改了那些很难看出来的bug。

赵烨迫切的需要专业的制图软件。一种能画图,能调试,能标注,能共管的制图软件。

在第二代半光刻机成功以后,赵烨就把这个软件的问题,放在了等待处理问题的第一队列里。同在这个队列的还有显示器和显示芯片。

显示芯片虽然有现成的。但是这种芯片的性能实在太差了。控制一个小型的点阵显示屏还可以,后来研发的用于电视屏幕的芯片,也主要是把数字信号,转变成为模拟信号。

这两种方式的精细度都不够,起码用来作图是不用想了。赵烨在系统内翻看资料,最后还把决定把后世常用的crt显示器给弄出来。

不为别的,主要是简单,实现起来比较快。目前,我们已经有了生产电视机的能力了。虽然屏幕很小,虽然是黑白色的。但是基本的技术还是能掌握的。

赵烨这次没指望对方跟自己一起攻关,他直接让相关的厂家,给他特制了一批显像管,平面直角,14英寸。

至于其他的东西,一概不用。赵烨直接在系统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组装了一套小型的手动设备,用来给显像管内部涂抹荧光粉。这个有一定的技术性,但主要是对涂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赵烨在这里做了弊,一次性拿出了成熟的方桉来。

除了显像管,还有显示器主板,垂直和水平的电磁偏转线圈。这个东西是用来约束高频头打出的带电粒子的。球面显示器和平面直角显示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个线圈和显像管最后断的高频头。

在这个高频头上,数字显示器和模拟显示器最大的不同出现了。数字显示器,他的视频电路是数字信号,也就是他的信号处理机制,是根据主电路板上发送过来的数字影像数据,

逐行扫描,打出不同的电子束,进而实现屏幕上的显示功能。

这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分辨率这个概念,比如我们说的一个显示器是800*600的分辨率,其实就是说,这个显示器有40万个显示方格。而传统意义上的模拟信号显示器他的分辨率指的是等间隔排列的各色条纹。这个时候的分辨率,常被称为xx线就是这个原理。

随着赵烨的鼓捣,没用多久,一台数字显示器的裸机就摆放在了大家的眼前。不过大家都没太当回事儿。

毕竟,这个显示屏幕确实大了一些,但也就是大了一些罢了。这点儿特殊性还不能引起这些见多识广的研究员的注意。

赵烨把这台显示器调试完成后,也就不再管它了,进而开始绘制显示芯片的电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