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一曲新词酒一杯(1 / 2)

智相 别烦 0 字 2023-06-0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柳明知道,作为举人,在这费县已经颇有地位。成为贡士的话,即使到了州府,也不发憷。有功名在身,自然非白衣可比,见官不跪,徭役全免,即使违法也要先革去功名才能下狱。

这些特权,体现在方方面面,宋代民间的房屋建筑风俗理念认为,居民各家的房屋高度必须相同,不可高出四邻,高出四邻者在风水上获利有害于四邻,古时常因此而引发邻里纠纷。然而,柳明不必担心这些,他是贡士之身,家中的房屋便可以比别人家高出六寸。

那周围的邻居,不但不为被挡住光线而恼,反而以住在自己家附近为荣。

突然间,柳明发觉自己,已然成为特权人物,那周围的人,一口一个老爷叫着,让他还有些颇为不习惯。

午后,西厢房中,柳明喝着杏儿给自己买的碧螺春,望着杯中的碧波绿叶,闻着那袭人的香气,身披温暖的阳光,感到心中一阵满足。

他握着一把折扇,见窗外一个熟悉窈窕的身影坐在院内的荷花池边。

柳明缓步走出房外,笑意绵绵:“杏儿,你在画那荷花吗?”

杏儿脸上浮起笑容,点点头,用那青葱般的手指握起毛笔,蘸满颜料,在画布上修饰着那完成一半的荷花图。

柳明在旁边负手而立,仔细看着杏儿丹青作画。

此时,院内春风徐徐,草木披着金光,缓缓舞动,流光溢彩。不时有几个丫鬟,穿梭于廊榭之间,见到这副才子佳人的画面,也不禁看得如痴如醉。

杏儿此时,又看了一眼柳明,自己的夫君,还是那么风流倜傥,善解人意。她觉得,柳明跟这个时代的男子,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观点。自己喜欢什么,他大多能够赞成与支持,也不会举出那些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个,更是坚决反对她裹小脚。

杏儿相信,这世间之上,没有一个人,更能比夫君更加疼爱自己的了。

“明郎,我就这荷花图,题一幅词,寄给青州诗画。”杏儿抬头说道。

“青州诗画?”柳明眉头一抬,“你说的,是最近在县里流传的手抄本?”

宋朝上至官家,下至百姓,全民爱舞文弄墨。最近一些年,民间流传着一些新晋士子的诗词画作,通过一批爱好者手抄临摹,在坊间流传。

到后来,形成了规矩,每月一刊。渐渐的,《青州诗画》这本本地民间刊物,成为了青州士子追捧的对象。更有甚者,凭借几首诗词,成为了州府乃至汴京官员的门生,飞黄腾达起来。

“明郎,你说说看,我想做首荷花的词,以什么立意为好呢?”杏儿拉着柳明的衣袖。在她看来,自己的夫君才华横溢,是最为出色的读书人。

柳明盯着那幅荷花图,不禁想到了和杏儿开始初遇的场面,他温和笑道:“杏儿,你还记得我们初次碰面吗?”

“当然记得,夫君。”杏儿回忆道,“当时,你在水中救我,被我踹到水下三次呢。”

“是啊,后来,你跟我这个救命恩人招呼也不打,就直接跑了。”柳明笑道。

“后来不是给你送了个鸡腿嘛。”杏儿嗔道。

“可是,我想吃肘子啊。”

两人对视,同时笑了起来。初遇时的甜蜜温馨,让两人心头一暖。

柳明双眼一亮,诗兴大发,拿来笔墨,铺开生宣,笔走龙蛇,瞬间,便完成了一首词作。

杏儿见柳明龙飞凤舞之间,连一盏茶的功夫都不到,便能下笔成词,心中感到万分佩服。

她迫不及待地将那生宣捧起,一睹为快,心想就算是打油诗,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也是不易。

杏儿浏览了两句话,眼神便亮了起来,露出饕餮渴求的目光,仔细地揣摩研读着。

“夫君,你这首词,很是应景。用词也是很为典雅精致,不过……怎么有一种婉约词的风范?”杏儿捂嘴轻声笑道,“夫君,你男人的词会写,女人的词也会写吗?”

柳明刮了刮对方的俏脸颊,亲昵道:“这首词,就是为了配你这副荷花图的,也是以你的口气,回忆当初我们荷花池一见的场景。”

杏儿爱惜地抚着那生宣上的字迹,说道:“这首词,还真是挺传神地写出了年少荷池泛舟的乐趣呢。”她又甜蜜道,“夫君,我要把我们之前的回忆,都用词赋表现出来,装订成册。”

“行啊,杏儿。你就先把这首词和这幅画,送到青州诗画一展身手吧。”柳明嘴角绽出一丝笑容。

“以我之名吗?”杏儿俏脸微红,“这词不是我做的,夫君,你做得真好,我没这个水平。”

“当然以你之名。”柳明暖语道,“若是没有你的这幅荷花图,我怎么又做得出这首词呢?”

柳杏儿听了满心欢喜,将这幅画与词,托了下人,送到青山诗画的诗社。杏儿只是图有趣好玩,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几日后的一天,春光明媚,天色晴朗,杏儿听说街里新开了一家茶楼,做的点心味美无比,便拉着柳明陪他。

由于府中一切太平,离那进京殿试还有些日子,柳明可以过几天休闲日子,便陪陪自己的娘子。

柳明一身白色士子儒衫,手持一把折扇。杏儿则一身长长的孔雀蓝百格裙,走起路来,莲步轻移,如同花仙飞舞一般,煞是好看。

街里相熟认识的,见到这两人,都报以友善的微笑。这才子佳人,天造地设成一道风景,旁边的路人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了。

自从杨立武事件后,何知县进行的一番吏治清肃,鼓励商贸,已经让费县焕然一新,街上熙熙攘攘,多了一倍的人。各类小吃店铺林立,一股香气袭来,乃是焦糖、酱油混着熟肉的气味。

杏儿拉着柳明,便逐家逐户地吃了起来,什么四色馒头,灌肠灌肺,羊脂韭饼、旋沙团子,一路走一路吃。

整个一个小吃货!

“夫君,我们去那松鹤楼吃灌汤包吧,那灌汤包可是好吃得很,每日都是限量供应。”

柳明肚子已有些饱胀,却无奈被杏儿拉到松鹤楼。

这松鹤楼原本是一间茶楼,后来做灌汤包出了名。那灌汤包皮薄馅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洁白光润,提起像灯笼,放下似雏菊,吸引了不少茶客。

要吃到这灌汤包可不容易,食客必须先来一壶价格不菲的明前龙井,坐在茶楼等位。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够有位子。可是就因为这汤包实在味美,趋之若鹜之人仍然不少。柳明他们到的时候,这松鹤楼已经快座无虚席了,还不少外县赶来的年轻士子。

柳明也点了一壶茶,拉着杏儿坐在不起眼的角落。他看着这乌央乌央的食客,估计吃上灌汤包的几率不大,便与杏儿约定,若是等上个半时辰还没有就回府。

杏儿乖巧点点头。

松鹤楼内人寰拂涌,可是灌汤包却一屉一屉上得极慢,时间长了,很多食客都面露不耐烦的神情。

“掌柜的,我们都等了半天了,这灌汤包怎么还没好?”明显有士子不耐烦了。

“我们可都是从青州其他县游学而来,听闻你这汤包好,专门过来捧场的。”

邻桌士子也都呼应道。

这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桌的食客也都抱怨起来。

没过一会儿,店里的小二已经应付不过来了,不得不请出松鹤楼的大掌柜出来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