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中原战略(2 / 2)

大秦命运 神话将军 0 字 2022-09-08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此地。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

我们时常听说的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历史上的经验也不断验证这个命题,现在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理解的其中的道理。

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中原在历史上的富足,但是这个富足只是一段历史时间的富足,并不是长期的富足,在中国南宋以后,江南的财富就已经远远超过北方,其后的朝代很大程度上北方的经济均依赖南方的漕运支持,所以富足不是导致这个命题成立的主要原因。

再者,我们就可以想到了上一篇历史文章提到的古代的作战半径问题,古代受运输能力的限制,作战半径是有限的,而中原地处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央,这样从中原而征四方,到哪里作战半径均不会太远,占有了中原,作战半径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在历史上的各种征服活动也是均要通过征服中原再征服四方,所以占有中原解决作战的半径问题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是历史上更多的得中原是在诸侯从中原的混战后脱颖而出的,所以这个原因也不是问题的全部。

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就要认识到战争和统治最关键的力量之所在,这个力量就是人的集中,古代冷兵器时代人数就是战斗力,谁能够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战人员谁就是王。中原的地理地貌,是广阔的华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那时东北还是原始森林人口稀少。在古代的通讯和国家管理水平下,人口密集的平原最容易集中,而江南虽然富足,但是水网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难大量集中,反而成为战乱的避难所,而为战争而集中人口进行作战,自愿的事除了战国时期为了不当奴隶外,基本都是带有强迫质,江南的地理况通讯不利又太有利躲藏,是很难集中战争资源的。而中国的东北人口稀缺,草原、西部的荒漠、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等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是现代在平原上征兵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的河南、山东等地均为我国最重要的兵源地,而其他山区省份就比较少,这些都有历史的因素。

所以历史上的征服者一旦占有了中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原征集大量的人口进行战争,当年李自成的重要谋士李岩建议安抚河南结果被杀,已经成为李自成失败的历史原因之一,而李世民、曹cāo)等占有了中原,就占有了天下,因此得中原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这些战争资源,有了它才能够得天下,这是中国版图区域内最好的战争资源。所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因为郑州地处中国的中部,连接着东西南北,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这句话意思的最初表述,是在战国末期,秦制定统一六国战略时,战略家向秦王献策:“韩国、魏国地处中国的中心,大王您如果想要称霸天下,必须先占据这个中心地带。”这是对“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最早说明。从战国时期以至秦汉,经魏晋唐宋,直到近代的中原大战、北伐战争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逐鹿中原”演绎了历史兵家定鼎中国的英雄神话。

“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当时范睢向秦昭襄王献统一天下之策,言道: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枢也,王其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之枢,以威楚赵”。

意思就是说,韩国和魏国处在天下的中心地区,如果秦国想要称霸,就必须夺得这个地区。

至此以后“涿鹿中原”成为了争霸天下的代名词。那么何谓中原?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战略价值能让古人说出了“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名言呢?得中原者真的能的得天下吗?

自古“中原不过淮,自江以南则曰越”。中原地区广义上指的是河南省以及其周边的一些地区。这里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

古人说“得中原者得天下”也是因为看中了中原地区富饶的民生经济和地理位置:

第一、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物产丰富,地形平坦,农业相当发达。

在以农桑为主的古代,中原地区一般是饿不死人的,家家户户可以种粮食,当地的土壤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一年两季的产量。至今河南地区依旧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虽然在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但中原地区依旧相当繁荣。

第二、从战略上讲中原地区可以说位于“天下”中心地带。

如果能够占据中原,对外作战半径都会得到极大地缩小。作战半径变小意味着你的后勤运输压力就会小很多,能够极大地节约军队开支。

第三、人口,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了,古代中原地区人口稠密,集中。

古代江南地区虽然人口也多,但过于分散。在冷兵器时期军队数量就是最重要的战力标志,谁的兵多谁胜的机会就大。而中原地区庞大的人口能够提供充足的兵员。古代的统治者一旦占据中原以后第一件事基本都是召集兵员,扩充军队。

喜欢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