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三晋悲歌(2 / 2)

大秦命运 神话将军 0 字 2022-09-08

这跟秦国所处的位置,以及他们经历的历史,有非常大的关系。秦人的崛起过程,就是一部靠血战奋斗出来的历史。他们除了要面对三晋,更要面对羌戎。羌戎在一段时间内,曾是中原大患。周天子为了激励秦人平定羌戎,曾许下诺言,只要秦人可以赶跑羌戎,那么,羌戎的土地,就可以归秦人所有。

秦国最初几任国君,都是在与羌戎的交战中去世。秦人虽然常被中原诸侯认为是落后的国家,但与羌戎相比,他们的组织形式仍是比较先进的。而秦人在近百年与羌戎的交战中,也形成了非常强悍的战斗力。等到秦人平定羌戎后,他们等于拥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而秦国所处的关中,虽不如齐国、鲁国富庶,但却十分的险固。这是一个四塞之地,除了跟三晋地区有接触,其他诸侯国根本打不到它。后来贾谊在《过秦论》中,就赞誉了秦地的险要。“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秦代以后,许多王朝定都关中,也是看中了这里险要的地理环境。

不过,仅仅凭借这些,依然无法让秦国真正得以避免被瓜分、吞并。三晋的军队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杀进秦国。三晋当中的魏国,在名将吴起的率领下,接连击退秦军,占领秦国的河西地,挥师关中。秦国大败。

而这次失败的根源还是在于,秦国的贫弱。所以,根本解决的办法,还是得让秦国富强起来。而三晋地区的存在,也一直在刺激着秦国,让他们如履薄冰,不敢松懈。

而在秦孝公时期,商鞅登上了秦国变法图强的舞台。商鞅本来是卫国人,曾长期居住于魏国。在魏国的时候,受到魏国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这两个人都是魏国变法图强的关键人物。跟过去的变法不同,商鞅的变法,不只是对秦国进行边边角角的敲敲打打,而是由里到外的翻新。

秦国当时的制度,跟三晋地区赵、韩、魏三个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商鞅的变革,其实一定程度上,引进了三晋地区的制度。尤其是魏国李悝变法时采取的制度。商鞅用了不少。如李悝编纂的《法经》,后来商鞅就拿到秦国,成了秦国法律的来源。

郡县制、军功授爵制,以及世官制的废除,都可以看出商鞅从三晋地区引进的痕迹。当然,商鞅的变法,相比较于其他变法的优点在于,它更持久。即便是商鞅被杀后,他推行的变法仍然可以被推行下去。

除了秦国,三晋地区赵、韩、魏三个国家,也有自的缺陷。他们之间虽然同时从晋国分裂,并组成联盟,却并非铁板一块。彼此之间都有矛盾。这些矛盾一旦被刻意的挑拨和激化,就会他们的塑料花谊,瞬间崩塌。这使他们多次错过了灭秦的好机会。等到秦国真正富强起来,三晋与秦的关系就调换过来。他们成了被秦国灭亡的国家了。

魏国作为战国初年的超级大国,是怎样衰落的?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40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华夏大地进入了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由于瓜分晋国时,魏国得到了晋最为富庶的土地,加之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等能臣良将,率先在国内推行变法,和当时相对有利的国际局势,魏国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当时韩、赵、燕实力尚弱,齐国忙于田氏代齐,秦国经受四世之乱,楚国因受吴、越重创而被迫暂时收敛锋芒,魏国在一段时间内极为夺目。

军事上,靠着精锐的魏武卒,魏国在对外战争中无往不胜。公元前409~408年,魏文侯以吴起为大将,夺秦临晋、元里、洛等五城,长驱直入至郑,又于前389年在晋大破秦军50万,尽收河西之地,锁秦于洛水以西八十载。公元前404年,魏文侯趁齐相田和去世,田氏家族内乱之机,挥师东伐齐国,兵临齐之长城,将齐国的势力遏制在山东半岛,又于前406年派大将乐羊跨境灭亡了中山国。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在位时,合三晋之兵南下,占领楚国北方的大片土地,打得这个曾与晋争霸达百年之久的大国节节败退,屈求和。

文化上,魏文侯尊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师,大兴儒学,魏国取代孔子的老家鲁国,成为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可以说,在战国初期,魏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原霸主,其声势比之当年的晋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时,局势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马陵之战后,魏国在列国的围攻下,连遭惨败,国力益衰竭,魏惠王无奈之下,先与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称对方为王,后又被迫与秦结盟以抵御齐楚。

昔横扫天下的霸主,沦为了秦齐楚三强争霸的筹码,以至于魏惠王悲哀地感叹: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失秦地七百里,河西尽丧,南辱于楚,失八邑,寡人耻之!

喜欢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