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独特的闪光点(2 / 2)

“1979年1月,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中美正式建交的新闻。”

嗯,这里体现自己关心时事!

“在历史教材上,我经常看到学者们对中国的描述: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古国!那是我继朝鲜战争后,非常少有的,甚至可以说第一次听到关于中国的消息。历史课本上的描述,与我们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

emmm...

卡特本想写因为对美军在装备、后勤几乎完全碾压般的优势下,打输朝鲜战争的疑惑而引发对中国的好奇,但想了想...到底是在人家地头上,万一碰见个美国版民粹,那不是倒了血霉?

果断划掉这一段后,卡特重新写到:

“当一块面包涨价到50万马克时,街上的狗都要将前爪抬起四十五度!过往十年的通膨令我感到害怕,这种恐慌敦促我四处寻找着解决问题的希望。正巧,一则电视新闻,让我找到了答桉...”

“那是1979年的1月,中美正式建交。中国,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在我传统的印象里,那里贫穷、落后,但是人口众多。”

“本能的,我就想到了一个压低物价的办法:将美国的工厂搬到中国!中国有大量的人口劳动力,他们不仅能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还能成为我们的商品倾销地!”

“希望的曙光,催生了我对中国的兴趣...”

接着就是我看了什么书,去了唐人街和什么人接触...

即表达了自己的好奇心、思考,也悄悄含蓄地展示了一下自己的家底:毕竟这年头可没有多少人能够随意地在纽约、西雅图、洛杉矶还有旧金山之间到处跑!

并且,这似乎也算是一种课外活动?

卡特心下一喜,这种一箭三凋般的畅快感,让卡特下笔越来越顺滑。

中国的文化特点,自己对它们的预测判断,最后总结:

“在中国人传统的两大哲学思想里,最为主流的儒家哲学思想更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个人是渺小的,但团结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使命与历史责任、社会责任,当社会整体需要时,个人利益可以为集体的利益让步。等到集体发展强大以后,再反哺于个人。”

“当这股意识成为主流,这个集体的潜力将会无比庞大!我的思考方向也渐渐从利用它们,养肥自己,变成了投资他们,合作共赢!”

《诸界第一因》

“美国人与中国人在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上的差异,是我对哲学研究兴趣的启蒙。因为在我的身边,我发现似乎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对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完全不感到匪夷所思。甚至在某些领域,非常赞同他们的观点。”

“我想要明白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同为人类,却产生了如此截然相反的思维逻辑;以及对同一问题,完全不同地思考角度...”

“我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略有收获后,我还有更多的疑问希望能够在耶鲁得到答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