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第三世 五十九(2 / 2)

黛玉不好意思地在贾敏怀里蹭了蹭。

早饭过后,林海贾敏夫妻领着四个孩子在府里闲逛,涵玉还小,又喜欢粘着母亲,就住在宣静堂的耳房里,在扬州时黛玉和菁玉住一个院子,现在亦然,黛玉看到菡雪阁有一片小池塘,池塘里种着睡莲,现在是冬天,水面上只漂浮着枯黄的莲叶,池塘边上一排翠竹几株梅树,翠竹碧绿葱郁,梅枝上打了花苞,她一见就喜欢上了这里,对菁玉笑道:“姐姐,我想住这里,你喜欢吗?”

“嗯,这里不错,我很喜欢。”菁玉对住的地方不挑剔,只要黛玉喜欢即可。

接下来黛玉满心欢喜地布置自己的闺阁书房,挑选了最靠近池塘的房间为书房,在窗下设了书桌,光线充足,将来梅花绽放,池塘里睡莲盛开,一抬头便能看到,菁玉在另外一边设了书桌,为了方便练习作画,特意挑了一张大一点的桌子。

明玉在家的逍遥日子还没过上几天,回到家的第二天就被林海送到国子监进学了。

送走了明玉,贾敏清点家中财产之时,库房一叠旧账本里落出来一张发黄的借据,采薇识字,赶紧把借据呈给了贾敏。贾敏接过一瞧,纸上写着林家祖上借了户部国库十万两白银,有户部的公章为证,贾敏连忙找到林海,将借据给他看,“老爷可记得这事?我怎么没听老太爷和老太太说过呢。”

林海看罢借据,想了想道:“我小时候听父亲提过一句,咱们家是欠着国库的银子。太/祖皇帝南巡八次,独甄家就接驾了四回,那时候都是借着国库的钱用在太/祖身上罢了,岳父家祖上当时还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也接驾过一次。那时候许多大臣都借国库的银子,不借的还真没有几个。”

林家借库银不过是为了怕那些借了钱的记恨,象征性地借了十万两,数目虽不小,但和甄家借的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甄家祖上四次接驾,哪一次的银子不是花得跟流水似的,至少借了二三百万两白银,为此,太/祖太宗和高宗皇帝都钦点甄家当了好几任的盐政,连江宁织造苏州织造都让甄家管理,织造盐政都是肥缺中的肥缺,林海这些年连任巡盐御史,不贪污受贿,也有海量的银子进账,可甄家至今仍未将欠银还清,几年前义忠亲王落马之时,甄应嘉还了三十万两讨好元康帝,这几年安分消停了不少。

贾敏愁道:“这事我小时候也听祖母说过,好像是欠了八十多万两,到现在还没还一个子,这笔钱不趁早还了,再拖着只怕就还不起了。”贾家的吃穿用度可用奢靡来形容,这些年出的多进的少,子孙又不争气,这笔亏空再拖下去就是个大罪名。

林海道:“等我见着琏儿跟他提个醒,让他去跟大内兄说说。大内兄是当家老爷,将来这事还着落在他身上。”林家欠的钱不算太多,以他们家现在的情况还了这笔欠银对日常用度也没什么影响,林海准备过几日就把欠银还了。

第二天太医院的何院判来到林府给贾敏诊脉,贾敏的身体虽虚,却不是什么要紧的大问题,只需用一些补气养血的方子即可,林海再三确认贾敏没有什么大碍才放下心来。

何院判刚走,贾琏和王熙凤忽然一起登门,带了一份礼物给黛玉赔罪。

林海正要提醒贾琏贾家欠银一事,他来了正好,笑道:“不是什么要紧的大事,怎么让你过来赔罪?”

贾琏歉然道:“前日宝玉唐突了二妹妹,让二妹妹受了委屈,过来给二妹妹赔罪是理所应当的事,礼物是我们老爷亲自选的。”贾赦虽然沉迷于酒色,于金石古玩上却颇有见解,手里头有不少值钱的古董,黛玉不喜欢金玉俗器,古扇古玩倒还入她的眼,贾赦选的那些东西也算是投其所好了。

林海笑道:“大内兄有心了。”贾赦还不算糊涂到底,如今林海是吏部尚书,掌管天下文官任免考校等事,贾琏明年就下场春闱了,这是害怕林海因此记恨贾家,在贾琏的仕途上使手段,这才赶紧来赔罪的吧。

贾琏如何不知贾赦的意图,不好意思地道:“侄儿知道姑父不是公报私仇的人,今儿我过来一来给二妹妹赔罪,二来带着我媳妇认认路,来给姑妈请安,好让姑妈指点指点她。”

“你姑妈最喜欢爽利的人,昨儿还跟我夸你媳妇呢,你们夫妻一条心,将来鼎立起门户来,我跟你姑妈就放心了。”林海接着便和贾琏提了贾家欠银之事,贾琏年轻,自是不知此事,听林海分析完此事的隐患,贾琏回到家就赶紧去找贾赦,提起祖上亏空一事。

贾赦对此还有印象,但没人提他也不曾想起来,如今他有了宝贝孙子,事事都要替孙子谋划考虑,将来若因此获罪,儿子孙子的前程就都毁了。贾赦和贾琏商量妥当,便立即去找贾母提起还欠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