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第三世 六(2 / 2)

林海听罢,一缕愠色骤起眉间,“怎么金陵现在时兴裹脚了?我记得太/祖皇帝不是下过放足的政令么。”

贾敏先是一愣,随即明白过来,林海一直洁身自好,从不去烟花之地,也不近歌女和其他人家的千金,自然很少见过小脚女子,也不知现在连金陵许多官员家中的女儿都裹了脚,金陵已经如此,想必姑苏杭州也差不多,而将裹脚风气带来江南的闽南岭南一带,估计情况就更糟糕了。

贾敏道:“这都过了多少年了,谁还记得这些。那裹脚都是从五六岁就开始了,父母狠心给孩子裹,那孩子还能说个‘不’字?老爷不见各家女眷是不知道,连孙同知家的姑娘们都裹上了。去年我带着菁玉去他家做客,菁玉看到孙家二姑娘的脚,回来吓得哭了一晚上。”

“还有这等事,我怎么不知道?”林海大吃了一惊,听得女儿吓哭了一晚上,更是心疼地不得了。

“那会子老爷回姑苏处理事情,等你回来,这事都过去了。”贾敏长长地叹了口气。

林海皱眉道:“旁人裹脚咱管不着,但我林家女儿却不能裹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可裹足落得残疾。那许嬷嬷也是老糊涂了,见着别人家给姑娘裹脚,她竟然自作主张要给菁玉缠足,念着她以前伺候母亲的份上,也不必打发去庄子,就送她回姑苏老宅养老去罢。”

贾敏要的就是林海这句话,第二天就派人收拾细软,将许嬷嬷送回了姑苏老宅。

菁玉躲过一劫,听贾敏提起太/祖放足政令,她在林海的书房里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本朝史书,在太/祖本纪和昭仁皇后本纪里找到了废除裹足的相关记载,她还在别的一本发黄的书里找到了这项政令的原文,只有寥寥二百余字,却明确禁止女子裹足,已裹足者,皆放足。

而这项政令背后出力最多之人,竟然是昭仁皇后。在《昭仁皇后本纪》一章,菁玉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时沧海横流,天下大乱,帝与后起于寒微,并肩征战六合。昭仁皇后武艺精湛,率女子亲兵,常分麾左右,佐帝平定天下。前明已故,阻女真于山海关,帝后同登太和殿,大靖王朝自此而兴。帝尝私语后曰:‘与汝并肩于乱世,幸甚。’

后执凤印,统率六宫,尝与帝曰:‘陛下天下在握,子民皆为汝之子女,然女有悲乎,岂能枉顾?’遂进言废缠足之习,放天下女子之足。帝感后心,施放足令,天下女子,皆不缠足。”

看到此处,菁玉忍不住击节叫好,短短数语,昭仁皇后风姿可见,那位文武双全的女子于乱世中辅佐太/祖平定天下,入主中宫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天下女子求得免受缠足摧残的解放,北方缠足风气本来就不严重,南方却是重灾区,放足令发布的将近百年之中,一直都未断绝过。如今缠足陋习又死灰复燃,昭仁皇后泉下有知,如何能不心痛悲哀。

这位昭仁皇后有才有能,她若为帝,未必会比太/祖皇帝差,可惜她还是选择了退居后宫,征战四方,拼了命打来了天下,到最后属于她的,却只有紫禁城里一座坤宁宫和史书上这些溢美之词罢了。

昭仁皇后选择效仿长孙皇后而不是武则天,菁玉感慨唏嘘半晌,继续翻看其他人的传记。

菁玉跟着庄子瑜学了一年,后来就干脆不去了,缠足的事情被贾敏否决,她就把时间精力都放在了杂交水稻的培育上来。菁玉在自己住的院子里开辟了一小块水田出来,又缠着贾敏去金陵城外的庄子上住了一个月,好不容易才找到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野生水稻苗,带回家中准备试验杂交水稻。

命轮里有杂交水稻详尽的原理介绍和培育方法,这样一来,菁玉就不用两眼一抹黑自己去摸索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后世的先进科研成果带到这里,造福百姓,也算是物尽其用,命轮里的种田技能不能浪费了不是。

贾敏只当女儿小孩子心性,就没有横加阻拦,起初还以为她要种花,后来见她种的竟是水稻,吃惊之余更添疑惑,笑道:“咱家又不缺粮食,你还巴巴地种水稻做什么?”

菁玉一本正经地道:“我前段时间在书房里看到了一本书上写了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我就想试一试,若成了,就推广开来,这也是造福百姓的好事。若不成,您就当我随便玩玩。”

虽然命轮里有理论和方法,但真正实践上肯定困难重重,菁玉也不敢保证自己一定能成功,就算失败了,她还是个小孩的模样,也算不得什么丢脸的事情。

贾敏噗嗤一笑:“你才多大,哪里做得了这些。”携了菁玉的手抱在怀里,细细地看着女儿,忽然叹了口气,菁玉听得分明,那声叹息尽是遗憾之意。

“庄先生曾跟你父亲说过,若你是男子,将来定是可造之材。”贾敏摸了摸的女儿的小脑袋,“小小年纪就有为国为民之心,可惜却错投了女儿身。”

chapter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