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铁道兵出征(1 / 2)

 王新宇站在码头上,心满意得的看着铁道兵陆续登船。如今大陆的战事,有王余佑坐镇,另外姚启圣也快回来了,两名军师加上一大群名将,北伐的事情不需要他亲自上战场了。坐镇武昌城指挥后勤调度的事情有王余佑任命的一批文官在解决,也不需要王新宇亲自去考虑这些事,所以他决定留在东番几个月,监督建造铁甲舰。</p>

有了蒸汽机,王新宇就迫不及待的想要造铁甲舰,只要造出铁甲舰,从此自己庞大的舰队就不需要风力,就能抵达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想象一下,将来铁甲舰出现在欧洲,西方国家又有哪支舰队能够匹敌?</p>

不过王新宇似乎想得有点太简单了,铁甲舰并没有那么好造,首先现阶段的蒸汽机功率不够大,就算勉强造出铁甲舰,航速估计也只有三节到四节,比人走路速度快一点。</p>

铁道兵们纷纷登上船,开船的钟声响起,一艘艘运输船扬起满帆,缓缓离开东番岛。</p>

俞振兴站在甲板上,看着海面上翱翔的海鸥,蓝色的大海,蓝色的天空,令人感觉心情特别舒畅,回想起自己当年只不过是一名矿工,如今却成为明军正式编制的官兵了,而且还是一名小军官,每个月可以拿到四块钱银元的军饷,这变化也太大了。</p>

目前南洋公司开始发行银元,尽管一块钱的银元不到一两,不过可以当成一两银子用。南洋银行对铜板也进行了规范化,铜板分为大铜板和小铜板,一块银元换一百个大铜板,一个大铜板换十个小铜板。银元上面还有金币,十块钱银元换一块金币。</p>

事实上,银元就相当于后世的百元大钞,但比百元大钞的购买力强多了,相当于后世一百英镑的大钞票。金币就相当于一千英镑的大钞。</p>

运输船队航行在海面上,这时候已经是农历八月份了,台风基本上不会再来了,但是海面上刮的还是东南风,船队借助风力,以十二节的航速航行。这次铁道兵大迁移,使用的所有运输船都是飞剪式运输船。</p>

目前南洋公司已经建造了七家大型船厂,除了新加坡造船厂和延平造船厂之外,还有琼州造船厂,东番造船厂,厦门造船厂,广州造船厂和上海造船厂等大厂,这七家造船厂能够同时开建十九艘大船。其中能够建造战列舰的造船厂只有新加坡造船厂和上海造船厂,其他的造船厂都只能造运输船或者巡航舰以下的战舰。</p>

造飞剪船已经不算什么难题了,当年木材资源丰富,经过晾晒的杉木就能用来建造各种运输船,不像是造战舰那样需要用橡木或者铁力木。</p>

有了七大造船厂,飞剪船就像下饺子一样大量建造出来,极大提高了运输能力。除了这七大造船厂外,还有安南造船厂,福州造船厂,宁波造船厂,椰城造船厂,坤甸造船厂等一批小造船厂,另外在日本的几家造船厂,基本上也是南洋公司控制了。这些小船厂虽然不能造大船,但可以造杆雷艇,内河炮舰,私掠船之类的小型船只。</p>

飞剪船的船速十二节,算是比较快的。这些船尽管都是货船,但是俞振兴这样的小军官还是有四人客舱可以居住,舱室里面的条件还算比较舒服,房间靠窗,有开阔的窗户,舱内点着鲸油灯。船上一般的客舱,使用公用卫生间,内有冲水设备。高级船员和高级军官有两人房间,带有独立卫生间。至于一般的铁道兵,居住的是货舱改成的客舱,统舱,里面临时铺着三层吊铺,没有窗户,只有通往甲板的通风口。</p>

共有三万多名铁道兵出征,到了上海之后,还将会扩大铁道兵的规模,一部分辅兵和民壮也将会被并入铁道兵中。随着队伍的北伐,铁道兵的规模还将会迅速扩大,预计会扩大到十多万人。有了铁路之后,后勤保障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几十万大军出征,从此不再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