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抵达长春(1 / 2)

 第三十四章抵达长春一路之上李恪真可谓是快马加鞭的往长春赶,他此刻确实非常的希望能够快一点赶到那里。不为了别的,只以为在他的后世记忆当中,北方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都是以残暴和杀戮著称。汉时的匈奴族,唐时的突厥族,宋时的女金族、契丹族、蒙古族,明时的满族无一不是依靠血腥和杀戮才建立起他们的政权的。李恪担心的就是这一点,万一靺鞨族的战士也在长春城搞个什么什么几日,到时候即便他收回了长春,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到时候搞不好高句丽还会把这笔账算在自己的头上,虽说他不怕高句丽会再度兴兵攻打自己,但是传出去的话对自己的名声也不好。万一周边的部族再当了真,对他今后收服这些个部族没有任何帮助不说,还极有可能造成对方的殊死抵抗。所以尽管他知道即便是现在就赶到那里,也有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是能多救下一个人也是好的。

由于有大量装载着准备送给靺鞨诸部的礼物的车辆跟随,第一天整个队伍才到达长岭县。这个度实在是令李恪难以忍受。在长岭县城住下以后他便做出决定,第二天他便率领两千骑兵先行赶往长春,车队则由房遗爱安排以前步卒负责押运,随后赶往长春。

没有车队的拖累,第二天一天的时间,李恪以及他所率领骑兵便行驶了三百里,如果不是马匹实在太过于劳累的话,只怕他还会下令继续赶路。

第三天上午,刚刚向前行驶了不过百十里的路,便有在前面探路的斥候前来汇报:前方二十里外现大量的流民,其中还有少量的高句丽士卒负责维护秩序,总人数肯定过两万。听到这个消息李恪不由得有些意外,要知道从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到长春城还有两百多里路。而这之间并没有县城以上的城池的存在,这些个流民中居然还会有士卒维护秩序,就充分的说明这是有秩序的转移,莫非是从沈阳城内逃出来的百姓?越想越是觉得自己的分析有道理,按照时间去算的话,靺鞨诸部抵达长春城的时间已经有十天了,如果这些人真的是从长春城内逃出来的百姓,扶老携幼的情况下十天里走了二百多里路,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想到这里催马迎着对方赶了过去。

来到这些流民的前面,有亲卫上前高声地喊道:“大唐辽王殿下在此,你们之中可有管事的人,与我一起到辽王殿下驾前回话。”

很快的便有一个军官装扮的人来到这名亲卫面前说道:“这位将军(客称)请稍后,我们城主正在后面往这里赶,怠慢之处还请见谅。”

时间不长,一个平民装束的中年人骑马赶了过来,和这名亲卫客套了几句后,随同他一起来到李恪身前,下马后向李恪施礼一礼后说道:“高句丽长春城城守莫知礼参见大唐辽王殿下。”

李恪微微点头后问道:“莫城守如今率领数万百姓一路向南行走,不知作何打算?”

“回禀辽王殿下,知礼此举也是无奈之举。前些日子靺鞨诸部的数万大军,不知为何突然来攻打长春城。长春城内仅有五千老弱士卒,根本无力抵御数万虎狼之师。知礼素闻那些北方的蛮族向来野蛮,一旦攻打下城池必定要血洗一番才肯罢休。为免城内四万多百姓惨遭屠戮,知礼无奈之下只好携带全城的百姓连夜逃离长春城。然而,长春城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已经是大唐的领土,这些个百姓已经无处可去,只好一路向南行走,希望这些个无辜的百姓能够得到大唐的庇护。至于知礼以及这五千士卒,则全凭辽王殿下处置。”

想不到这个名叫莫知礼的高句丽官员还挺爱护百姓,李恪不由得仔细的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点了点头以后说道:“看不出你还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啊。只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从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到达沈阳至少还有四百里,而现如今已经进入十一月份,随时都可能由于降雪而导致大雪封路,那样的话只怕等你们到达沈阳城时,连三分之人的人口也剩不下。”

“那也比让全城的百姓全部丧命于蛮族的刀下要好。只是不知辽王殿下是否肯大慈悲接纳这些个百姓?”

“你就真的不怕本王会处置你吗?”

“只要辽王殿下肯于救助这些个无辜的百姓,莫知礼甘愿接受辽王殿下的处置。”

“那好,本王就看在你这爱民如子的份儿上,给你指出两条出路。一是在这里把百姓一分为二,一部一路向南进入长岭县,另一部转向东南进入永清县,届时本王会派出亲卫随同你们一同前往。本王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这两座县城都不算大,都无法容纳下着许多人。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这些个百姓可以平安的抵达这两座县城,面临着严冬的到来,也会有大批的百姓会因为没有足够的房屋御寒,而熬不过这个冬天。”

“敢问辽王殿下,另外一条出路是什么?”

“呵呵,莫城守还真是个心急之人啊。另外一条出路就非常简单了,就是跟随本王返回长春城。届时本王会派出士卒给城中的百姓提供足够多的木柴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