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四节 科举改革(2 / 2)

建设盛唐 比萨饼 0 字 2022-06-02

唐朝时期,请托投献等推荐当官而不是科举当官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不过,韦晞在了,利用上武则天大力打击传统权贵势力,空出许多位置的好机会,唆使同党郭待举上书朝廷,改革科举!

在垂拱四年(六八八年)年末,大唐举国上下都听闻爆竹声响,官衙门准备封印的当儿,同凤阁鸾台三品户部尚书郭待举上了一个折子,立即震动了朝野。

《请行大唐新制科疏》中认为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才(他不说原因为什么会人才缺位),而当前选拔人才的方法存在着种种弊端(也不说什么弊端,春秋笔法带过),他相当详尽地写出了新的科举制度实施办法,其重点为:

组织制度上,先县试,由当地县令主持组织考试,得出人才谓之“秀才”,之后各县秀才集中于州,称为乡试,主持人员是州刺史或者部里高官,考出人才称为“举人”,最后是各州举人齐集京城,进行会试,录得人才为“进士”,会试完再进行殿试,进士为天子门生,乃朝廷的人才,不属于任何一个官员的门生出身。

实施的原则有严格考试规程,做到试题保密,集中人员去考,考官进场就得封场,不得外出等等。

实行“糊名制”,即把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资料信息密封,甚至是组织小吏重抄试试题,反正就是杜绝主考官和阅卷官取,确保有实力人才不被人情挤走。

之前国家人才考试是一年一大考,郭待举认为劳民伤财,今后确定为每三年来一遭,如朝廷有喜事,可开恩科加多一大考。

殿试名次进行分档,分为三甲,即一甲前三名为“进士及第”乃状元探花和榜眼,二甲若干人称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为“同进士出身”,所有的殿试人员都是国家难得的人才,不应黜落,即全部录取!dudu3();

之前科举所得进士皆称乙科,郭待举为了彰显文贵,主张进士皆称为“甲科”

对于制科试题,郭待举认为录进士者乃是当官,当官者,重忠诚和识圣人之言,以考经义为,当官还得解决中央地方问题,应以解决实务为主,所以主要考策问,亦即申论,不考诗赋。

这是务实之举,对考风的重大改革,因为以圣人之言为,当将主管部院由吏部调到礼部。

唐初时,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郭待举以天下人才为重,郎官地位太轻,应交由礼部侍郎或者同级官员主管。

再有一条附件密奏,郭特举认为“宰相非科举者不得为之”。

……

此疏洋洋大观,组织严密,方面俱到,操作性强,送到给武则天一颜大悦,对上官婉儿叹道:“可惜世间只得一个郭待举!”

“嗯?”上官婉儿

武则天弹弹奏折道:“郭卿可做礼部尚书(主持科举),但户部又离不开他!”

上官婉儿微笑道:“朝中有郭尚书确实是有福气,但太后治下,人才众多(此乃拍马屁的话,实际上朝廷官员已经陷于低B水平,好的都给打倒了),若再推行郭尚书所述科举,则人才正如太宗皇帝圣论‘天下英雄尽入太后彀中矣’!”

“好好好!”武则天在奏折上批示道:“可行!”

于是大唐人才选拔,就象郭待举所述的那样,真正完善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