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闻香教徒(1 / 2)

 早春的日头有些绵软无力,照在人身上感觉不到丝毫暖意,于光明紧了紧身上薄薄的棉袄,抵御着北方早春的严寒。

今早等张月娥父母从地里回来后,于光明在张家用了早饭,吃饭时他提出要去买些日用杂货。张大旺和张杨氏早饭后依旧要去地里忙活春耕,于是张大旺让张月娥带于光明去镇上的集市,顺便让她割几斤猪肉回来。

张月娥兴高采烈地在道上走着,不时回头和于光明指点张家屯附近的景色。于光明见道路两旁的农田已被人挖成一垄垄大小的长条形土块,远观颇有些平面几何的线条美感,这一亩亩的农田一直延伸到极远的山脚下。田野上,有得农户在举锄耕耘,锄头时起时落;有些则吆喝着赶着耕牛犁地,牛鸣声远远传来,真是好一派农村田园风光。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

看着农户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于光明顿觉寒意也减轻了不少,他脚步不由轻快起来,快步赶上张月娥,两人有说有笑的转上了通往镇上的官道。

官道修治的甚为平整,听张月娥介绍道,这条官道还是永历爷时期修造得,沟通着关内和关外,平日里大军调动,驿马往来,官员巡视,都要通过这官道。

张月娥用手比划的夸张道:“于大哥,你不知道,小时候我看到关内向关外调军,队伍排得都看不到边,那些军爷举着明晃晃的刀枪,哗啦哗啦走过,整整走了几天才走完。”

于光明出身军人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军旅生涯也不陌生。他以前要是不那么叛逆,凭着家里的关系,现在估计也能混个中级军官当当。如今他听到张月娥提起调兵的事,不由就用未来的军事理论开始分析起来。

调兵关外,意味着关外的军事力量需要增强,才需要调动其他地方的军队协防。但是有个问题是,山海关外是明清交战最剧烈的战场,明朝不可能不派驻重兵驻守。既然已有重兵存在,明朝再调兵去关外,这是妥妥的要进攻的节奏。只是不知道结果如何?但看前日张老爷忧心忡忡,担忧清兵入关的模样,这次进攻结果不会太理想。

于光明为了确认心中猜测,旁敲侧击的问了句道:“想来那么多大军过去,必然是大杀四方,赶得鞑子兵哭爹喊娘,抱头鼠窜了?”

张月娥这一路上也习惯了于光明对时事的不了解,她摇了摇头黯然道:“没有,我听我爹说,咱大明的大军后来在萨尔浒这个地方被鞑子兵给打败了,如今鞑子兵可猖獗了。咱们屯的宝四叔,那么厉害的人,也在战场上给鞑子兵给砍了一条腿。”

于光明一听,果然给猜准了。他见小姑娘面有忧色,不由开解道:“没事,鞑子兵再厉害,也没你于大哥厉害,等有朝一日,于大哥帮你教训教训他们,打得他们连爹娘都不认识。”

张月娥果然转忧为喜道:“嗯,于大哥你力大无穷,和那三国里的吕布一样,一个人打他们三个。”

于光明哼哼道:“三个怎么够,我要打十个。哇哈哈!”

两人一路闲话,不知不觉间就到了镇上。张月娥先陪着于光明去杂货铺买日用品,于光明先买了些毛巾,牙刷子和青盐,想了想,又买了把剃须刀。他又试着问了下玻璃镜子能否买到,杂货铺老板摇手道:“客官,蓟州府恐怕连知州老爷都是用铜镜,玻璃镜俺也只是听闻,还没见过哩,估计连州城的大货栈都没有,要到京城才能找得到。”

于光明见杂货铺老板不像是骗人,估计明朝这时候中国的玻璃制造业还没怎么发展起来,也就暂时搁置了买块玻璃镜的念头,让张月娥帮忙挑了块星云铜镜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