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李宪的感悟(2 / 2)

重建北宋 苕面窝 0 字 2022-05-21

听说乌古敌烈统军司投降,耶律余里衍也不耐烦了:“说说说,说什么呀?你所说的白鞑靼部落和涅剌部落,他们是姻亲关系。如果没有外敌,他们互相之间总在打打闹闹。一旦决定对外,他们就会南北夹击!东北面的敌烈八部和乌古部,同样是姻亲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你打一个我看看?”

李宪没有在乎耶律余里衍的态度,因为他已经头皮发麻,早就在心里骂娘:他娘的,蒙古诸部自古就不是好玩意儿,都是一帮养不熟的野狗!狩猎团结一致,等到吃饭的时候又恶狗护食打死打活,野狗真不是东西!

烦躁归烦躁,李宪还是拿不定主意:“根据情报,涅剌部出兵两千四百人,距离昂耆泺北面还有一百二十里,最迟明天下午可以赶到。可是西南面还没有消息传回来,白鞑靼部落会不会出兵?”

耶律余里衍略作沉思,随即说到:“白鞑靼部落最主要防御的对象,应该是大同府完颜宗翰那个贼子。即便出兵夹击我们,兵力也不会太多。我的观点是,向南防御,向北出击,一举打垮涅剌部收为我有,再按你的思路建一个合作社!”

对于耶律余里衍的激进思想,李宪并没有太在意。

因为他考虑出兵的时候,突然联想到很多问题,包括大辽国为什么会灭亡的问题,还有自己未来的战略方向问题。

第一,欧亚大陆进入小冰河时期,目前已经初显端倪,连续两年多时间的春夏干旱、秋冬酷寒,导致各处水泡的面积越来越小,牧场大幅萎缩、粮食颗粒无收,吃饭已经成为大问题。

牧场大幅萎缩,漠北深处的数十个部落,牧群也就相应减少。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必定全力南下。此前李九郎他们已经简单说过,当时李宪急于北上,没有时间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此次从那些谋克户、蒲撵户得到了六十多万头牲口,李宪刚开始的想法,是制作五万斤肉松之后,把剩下的牲口移交给合作社。可是经过查点,李宪居然没有找到一颗粮食,这个问题就大了。

大辽国采用“北人北法,南人南治”两条腿走路,对于幽云十六州的汉民,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鼓励发展农耕提供粮食。对于草原上的契丹部落,依然维持庞大的牧群,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

大辽国近百万大军,居然被女真鞑子的两千四百人给打垮了,十年时间就彻底灭亡。李宪此前没有直观印象,总觉得不可思议。

得到了六十多万牲口,却没有找到粮食,李宪的冷汗都下来了,同时也明白大辽国为什么会灭亡了。

这次穿插出来的特遣军团,总兵力一万六千余人。就算每人每天消耗一斤粮食,再加上战马需要的精料,一天最少需要两万斤粮食。

如果没有粮食,就需要牲口提供肉食。假如一只羊提供三十斤纯肉,一万六千多人每天就需要七百只羊,一个月就要消耗两万多只羊。

如果要增援毕长青率领的主力部队,李宪至少需要临时组建一支五千人的大军,一天又得两百多只羊提供食物。

李宪简单测算了一下,如果要保证把毕长青的主力部队接应出来,而且保持最基本的战斗力,就需要带着至少六万只羊行军。

带着六万只羊奔波万里,那还叫作战部队吗?分明是一个随时要遭到打击的移动牧场!

当年的大辽国,在草原上有六十万大军,一天就需要消耗两万只羊,打仗一个月就需要六十万只羊。

先别说打仗了,仅仅是驱赶六十万只羊,起码需要五千人!而这五千人又要吃饭,就必须增加更多的羊。

反之,完颜阿骨打刚开始只有两千四百骑,而且女真鞑子出兵从来不带干粮,最纯粹的以战养战。只要碰到大辽国的牧群就发起进攻,杀你一批有生力量,抢夺一批牲口,然后飘然远遁。

由此可见,大辽国根本就不是被女真鞑子打败了,而是被庞大的羊群给打败了!

大漠深处没有便于携带的粮食,要行军作战,就必须带着一座巨大的移动牧场!

这个问题突然变得清晰而又紧迫起来,仿佛一座巨大的绞刑架耸立在眼前,让李宪觉得浑身都掉入冰窟窿,似乎看见自己的尸体已经挂在绞刑架上。

大兵团如何在大漠深处生存,这不仅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和李宪内心深处的战略目标息息相关。

比如说现在,按照后世八路军的战术思想,李宪唯一能做的,就是命令主力部队掩护百姓转移,留下小股部队牵制着敌人都圈子。

可是,老百姓和部队加起来超过两万人,如果不带牲口,两天时间就会崩溃。如果把牲口都带上,有了一百多万牲口的拖累,没有五万大军保护根本走不了!

李宪倒背双手,在中军帐来回转了整整一个小时,终于下定了决心,同时对外叫道:“来人,命令和颜撒、向成、向吉、裴小七立即来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