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钳口探秘(1 / 2)

 1976年4月28日,一弯残月挂上树梢,溪水泛着银光。人们都沉浸在香甜的睡梦中。

西艾力公社查格歹大队部办公室和大队卫生所发生被盗。

盗走现金1000多元。各种票据4000余元。

大队领导报案后,公社领导非常重视。

4月29日早上,公社特派员把电话打到局里,让局里派人来。

派谁呢?领导想到王印昌。

局领导来到了王印昌的家,一是看看他的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

二是把积压的几起案子跟他说说,看他有什么招法没有。

三是让他安心休养,事实上还是看他能不能上班。

王印昌是一个听说有案子就座不住人。

他说,不想在休息了,明天就上班。

几个局领导心里非常乐,急忙表态说,先上半天班。

刑侦科配一辆专车,由你支配。

从1975年10月受伤到1976年4月,王印昌半年时间没上局里了。

同志们看科长上班了,都围前围后的嘘寒问暖。

有的给沏茶,有的给倒水,都非常的亲热。

主管刑侦的领导来了,说起了西艾力公社查格歹大队办公室大队卫生所被盗的案子。看他身体行不行,能不能下去。

王印昌二话没说,就说行。

来到了西艾力公社查格歹大队部办公室和大队卫生所被盗现场。

报案人、大队领导向王印昌介绍了案发的经过。

王印昌看了案发现场。

当晚风很大,现场遭受严重破坏。

室内各种物品上覆盖着一层沙土。

作案分子能够遗留下来的痕迹基本灭失。

但作案分子用钳子破开木门和抽屉时,在钌铞上留有钳子的掐痕,清析可见,且有检验鉴定的价值。

王印昌现场勘查后分析:作案分子使用的是较大较新的克丝钳子,钌铞变形脱漆,钳口内可能有残留的漆片,作案时间在凌晨1点至2点左右,对现场情况十分熟悉,确定本屯人作案可能性较大。

王印昌认为,尽快发现作案工具是破案的关键。

工作重点要放到查清每户的钳子上。

王印昌带领公社特派员、大队书记、治保主任分两个小组,一天时间将全屯4个生产队126户人家所有的87把克丝钳子,全部收集上来,每把钳子都封好钳口,贴上写着主人名字的纸条。

钳子收上来了,下一步就是王印昌的活了。

晚上吃完晚饭,王印昌独自把自己关在屋里,认真观察,仔细检验收上来的每一把钳子。

他要在钳子的牙缝里揭开这起案件的秘密。

时间在一分一分的追赶,钳子在一把一把的减少,王印昌在一个一个比对。已经验了70多把了,没有发现王印昌要的那把可疑的钳子。

王印昌有点沉不住气了。

他暗地寻思,难到是他定的范围错了?范围划小了?难到不是这个屯子的人干的?难到是流窜做案……?

第78把、第79把、第80把……。

还剩下最后7把钳子,王印昌站起身来,他不想看了,他有些累了。

他躺在坑上闭上眼睛,脑海里回忆白天勘查现场的每一个环节。

被盗的1000元现金对盗窃分子来说,是最大的收获。

可4000元的发票,对盗窃分子来说又有什么用呢?发票是报销用的,他向谁去报销呢?一定是知情人干的,一定是最熟悉卫生所的人干的。

他认为他的分析没有错,他的判断没有错,他划定的范围也没有错。

就是用钳子干的。

王印昌从坑上下来,又座在桌子前,信心十足,一丝不苟地检验着最后7把未检验的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