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绪乱(1 / 2)

 品托来也怪,权祯给楚质微赏,曹怡却说他赏赐太厚,卫从讨来。给了个。很有前途的职位,赵祯却说曹怡要惩罚楚质,真是令人觉得糊涂。</p>

其实这很好理解。馆阁容易出宰相,那是相对宰相来说,十之的宰相出身馆阁,并不等同说馆阁出身的官员十之是宰相。耍知道三馆加上秘阁,其中官员过万不止,能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朝宰相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所以说,没有机遇的话,进入馆阁相当于是被闲置起来。</p>

谁都清楚,宋朝有十几二十万的官吏。而有实权差遣的只占其中百分之一。还有百分之九十九,是闲散官职。怎么能够与实职差遣相比,况且,还是老生常谈,官场之上。最重资历。这是规矩,就是皇帝。偶尔坏了规矩,那就准备迎来御史言官的弹劾吧。</p>

可能是吸取了教,赵祯觉得,楚质资历太浅了,贸然骤贵。居于高位,难免会落得张尧佐的下场。如果按照他的规划,先在基层锻炼几年。再渐步提长,拥有完美的履历,以宋朝现在有磨勘制度,升官不是问题。</p>

然而,曹怡的提议,将楚质由从八品提到六品,一下子就升了六个。级别。加上荣誉勋官,而且还能进入馆阁为官,看似前程似锦。恩宠有嘉,相当于人家奋斗十几年的成果,而这恰恰符合赏罚分明之理。只是如此赏赐,足以抵消立下的功劳有余。</p>

赏赐微菏,那皇帝肯定觉得有所亏欠,以后自然予以补尝还用担心什么前程,一旦赏过于功。那赵祯再是想提拔楚质,也要顾及百官的反应。而且,再说句实际些的,虚衔再高。没有丝毫实权,怎么比得上差遣威风实惠。</p>

所以,赵祯才会认为,是否楚质得罪了曹怡,才会如此提议。有明升暗贬之意。</p>

皇后。你可想清楚了。这样封赏,召楚质回来,十年之内,他就不能离京了。赵祯提醒说道。</p>

官家,馨儿也到了出阁年纪,可不能再等两年。曹怡轻柔笑道:馨儿的心思,我作为姑姑还是较为了解的,天天叨念着那子。听着我都有些烦了。索性就成全于她。至于楚质,馨儿等了他一年,都憔悴了许多,自然要罚他陪馨儿十年。权当赎罪好了。</p>

似有所悟,赵祯深望了眼曹怡。微笑说道:皇后,看来曹家的女婿不好当啊,却不知道那楚质闻言,是否会后悔不及。</p>

后悔也晚了。曹怡自然笑道:曹家的宝贝明珠,可不是那么容易能娶到的,他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p>

皇后,真是如此决定赵祯再次确认道:中书拟旨之后。就不容更改了。</p>

请官家传旨吧。曹怡微笑道,柔身行礼,告退而去。皇后不愧是正宫之主,深明大义。不久之后,知制诰将关于封赏楚质的旨意呈给政事堂过目时,几个大臣立时交口称赞起来。</p>

毫不讳言的说,朝中百官对于曹怡的认同感,远远高于前任郭皇后。更加不用提那恃宠而骄,事事倍越出格的张贵妃。</p>

之所以经常针对张尧佐。不仅是因为他升官度惹人眼红,最主要的是。有些官员觉得,张贵妃年青貌美。出身贫寒,同样的热衷权势。与太后刘娥类似,这确实有点危言耸听。但是这种流言在坊间还是很有市场的。</p>

</p>

百官自然不会尽信,但这却是那些正义感强烈到极点的谏官们最好的泄对象,或许还有一些人推波助澜,觉得防患于未然也不错。才使得张尧佐倒台,文彦博也因此牵连罢相。</p>

而曹怡,为后多年,除了出席一些朝廷典礼之外,其余时候。却仿佛如同摆设,连内宫的事务,也是任由内待宫女处理,更加不用说朝政,根本就没有表过丝毫意见。</p>

还有更令朝廷百官放心的是,虽然也是外戚,但是曹家子弟的官职却不显赫。身为皇后之弟的曹价,才是殿前都虞候,而两个侄子。荫补为员外郎左藏库副使。都是些富贵而清闲之类的职位,没有太大实权。与张贵妃对比,这简直就是后宫的表率啊。</p>

或许就是什么也没做,所以百官欣慰。曹怡的声望也呢师猛增。可能就连赵祯。也非常满意曹怡与世无争的态度,平时给予了许多尊重。而今,通过楚质的事情。大臣们更是觉得。宫中有后如此,确是朝廷之福。</p>

在官场上沉浮几十年了,执政大臣心中怎会糊涂,对楚质的封赏看似太过。由低级官员一跃升为中层官员,有了穿着绯色官袍的资格。中间起码少奋斗十几年,正是如此。如果还想更上一步,那就要熬补回来。</p>

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大,毕竟在差遣在身。每几年就可以申请磨勘,作为积官依据,逐级的积累,期间说不定又立了几次功,晋升度更快。然而谁也无话可说,可是进了馆阁,管,很是清闲,几平囊括了天下最有学问的文人,想灶珊,混出头。难。</p>

而且,进去了,想申请外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你小子平步青云,眼热的人多到海去了,不压你压谁。不卡你十年八载的,怎么对得起还在仕途苦苦挣扎的万千官员,十年之后,大家又回到同一起跑线上,众人的怨气自然消散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