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质当然不是在安慰初儿。毕竟真实的历史卜,就算沈捞叶四的记载了毕异用泥活字印刷出版书籍的过程,但是却没有受到世人的重视,确切的说,应该是没有受到出版商人们的重视,活字印刷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根本没有形成气候。</p>
直到明清时期。才慢慢取代雕版印刷,楚质觉得,活字印刷之所以流传度慢,不是那些出版商人不明白活字印刷的奥妙。主要涉及到一个产业利益链问题。</p>
在古代,印刷行业也划分为官私坊刻,官坊囊社的弊端就不用明说,参照下十年代的国营企业就知其为何不重视活字印刷了,因为匠籍制度的存在,官坊的工人根本看不到前程希望,怎么会有心情理会什么泥活字,又不能当饭吃,至于那些官坊工头小吏,巴不得雕版刻印的度越慢越好,费时费料才能从中渔利,</p>
至于私家复坊。大刑刻坊不用说,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已经形成自己的利益链,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的渠道都不缺,谁知道泥活字的效果真是否如此显著,如果出了问题该怎么办,习惯成自然,除非出现重大的变故,不然家大业大的大型刻坊,只会以求稳为上,不会贸然作出变革,而那些小亥坊,随时面临着倒闭的危险,抢生意还来不及,哪里还有兴趣理会泥活字是什么玩意。</p>
况且出于技术保密意识,就算有人使用了泥活字,知其好处,可是为了自己能够独享其利益,更加不可能大肆宣扬,传播度怎么能不慢,不要说别人,楚质也是这个心理,当初派人去找毕异。可不是好奇要见他一面,而是想将其拉拢过来为自己服务。</p>
也只有像以沈括那种衣食无忧,且没有先进技术代表丰厚利润观念的文人式官员们,才会极度不重视这种他们眼中的微末之技。好像怕天下人不知道似的,大大咧咧的记录下来,还唯恐人家看不明白,每个步骤都描述得极为详细。</p>
对此楚质很是无语,一方面是民间艺人变态的保密观念,宁愿把技术带进棺材里也不愿意传给所谓的外人,一方面是那些自诩天朝上国的官员,抱着以德服人教化蛮夷的思想,使劲的把先进技术散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不以为害。反以为荣,都是这么笨。国家民族不跟着倒霉才怪。</p>
初儿可不知道那么多的弯弯道道,听说其他人可能也掌握这门技术,就像当初折扇被人仿制之后,心里涌起怨念担心之意来。</p>
初儿尽管放心楚质微笑道:毕异明的只是泥木活字,而我这里使用的却是铅活字。起码先进他几百年。</p>
不仅如此,就算有人将铭活字泄露出去他也不会担心,因为铭字印刷所用的油墨可是十分讲究的,其秘方迄今为止,只有楚质一人知道,光有字模,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墨,铅字连废铁都不如。</p>
再者说了,油墨破论出现又怎么样,凭着领先近千年的见识,楚质也不怕自己竞争不过别人,大不了到时再改行,另做其他暴利生意。</p>
先进什么的初儿不懂,但也不妨碍她猜出楚质言下之意来,俏脸绽放出如花笑容,不过依然有些不放心,柔声道:公子,外面的伙计是从何招聘的,却不知是否可靠要不写信让毛叔他们从汴梁遣些人过</p>
说是忠心耿耿或许有些过了,但想来他们也不会轻易背主楚质微笑了下,轻声解释道:前些时候杭州大旱,大批百姓被迫离乡背井来到城外,我见他们可怜就从中挑选了一些忠厚老实之人,也算活命之恩,应该不会有人至于忘恩负义。</p>
楚质也没有说得太绝对,受到现代某些观念的影响,他也知道忠诚往往是背叛的筹码不够,不过相对来说,古代人心还是比较纯朴的,只要对他们好些,应该没有多少人能够为了利益而甘愿被世人谴责,毕竟背主的名声,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臭的。</p>
在印社内逗留不久。大略了解活字印刷的工作流程之后,楚质适当让长贵出面鼓励工役们几句随之与初儿悄然离去,毕竟有朝廷官员不能从商之,他自然不会表露身份,一切事情都交由长贵打理。</p>
其实楚质也知道。以长贵的才能,根本不足以管理好印社方面的事情,可是身边确实缺少有用之才,只能将就应付,不过生意只是在筹备阶段,在楚质的指点下,长贵还勉强没出什么差错,幸好初儿已经来了,不然当印社开张。事多繁杂,又要忙于公务,楚质可兼顾不过来。</p>
回到县衙,椅子还没有坐热,州衙就有衙役前来相请,听闻是范仲淹的召见,楚质也不敢耽搁,连忙坐轿而去,不久之后,楚质出现在州衙议事厅中,不过范仲淹还未到,只有顾可知的身影。</p>
行礼坐下,楚质轻声打听起来:硕大人,却不知太守召见有何要事。</p>
本官也不清楚。但听书吏说,似乎是开湖折状有了回讯顾可知笑道,身为知州副手,州衙之中极少有事情是他不知道的。</p>
况且近日来,范仲淹有意疏俊西湖的事情却不是什么秘密,毕竟这可以从他每日在西湖内外考察的行动中判断出来,对此杭州城内自然反应强烈,有人赞成自然有人表示反对,然而开湖的好处显而易见,持赞成意见的百姓还是占绝大多数的。</p>
不可否认,也可能是因为范仲淹的名声太好,一些百姓就算不理解为什么要开湖,但却盲目的大声赞同,这让某些人很是郁闷,而顾可知也是持着服从的态度,已经开始盘算着什么时候把西湖边上的宅子搬迁别处,免得影响了开湖动工。</p>
就在两人轻声相谈时,范仲淹从外面走了进来,挥手让两人不必多礼,轻轻坐下,沉吟了片刻,才缓声说道:刚才衙里接到朝廷下的一道公文,是关于奏请疏俊西湖的事情。</p>
圣意如何楚质有点急切地问道,就算心里有成把握,可是也怕剩余的一成意外,毕竟西湖的现状没有几十年后的重。若是皇帝不允肯那也不奇怪。nbsp;nbsp;似乎犹豫了下。范仲淹说道:官家同意了。</p>
意料之中,楚质轻轻点头,满面的笑容,说实话,每次饱览杭州城美丽景色时,楚质总是感觉有些意犹未尽,仔细寻思,并不是景观不美,而是因为没见着后世一些耳熟能详的美景,自然觉得杭州城好像欠差了些什么似的。</p>
或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少了这些经常听到的景观,楚质觉得杭州城似乎有些名不副实起来,如今有机会,楚质当然不介意假公济私一番,为杭州多添加几个景点。</p>
一旁的顾可知也连忙笑道:既然如此,那就请范公说下开湖的章程,也好让下官准备就绪。</p>
不急,此外官家还有圣谕。范仲淹淡声说道:因国库不裕,开湖所需钱粮怕是拨付不下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