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宋代文学(2 / 2)

南归后,辛弃疾生活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他幻想奔赴沙场,收拾残破河山,这类词作,郁积着浓烈的爱国情思,具有鲜明的特色。辛弃疾一向很羡慕笑傲山林的隐逸高人,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享受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辛弃疾的代表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他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00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发生了各种变化。

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都喜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柳永《乐章集》书影

◆柳永纪念馆

知识小百科

奉旨填词

柳永擅作慢词长调,每为教坊乐伎所传唱,当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谣。他常与歌伎来往,留连于灯红酒绿之间,征歌逐舞。因功名未遂,曾作《鹤冲天》一首解嘲,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景佑间中进士。宋仁宗却言:“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柳永从此益放浪形骸,逢人即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后因以“奉旨填词”自我嘲讽,将错就错。

婉约词人“晏家父子”

北宋词人晏殊与其子晏几道,以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话家们并称为“二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父子文学家。

◆《珠玉词》书影

◆。倚柳远思图(明。尤求)

延伸阅读

晏殊与王绮

一日,晏殊邀请王绮到宰相府游玩。阳春三月,柳绿花红,燕语莺歌,令人心旷神怡,到处都能引起诗兴,两人一边饮酒一边赋诗,兴致勃勃,乐而忘返,一直到傍晚时分。

他们步游到水池旁边,只见池中水面漂泊着一片落花。

晏殊心上大有触动,深有悔恨地“唉”了一声。

王绮好生纳闷,忙问:“大人有何难言之隐?”

晏殊诉说着:“三年前我得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自己很得意,后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也续不下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吾今妄续一句‘似曾相识燕归来’,如何?”

“妙!妙!妙!没有您这句,我那句就断了腿行不通了!”晏殊叫好不迭。

◆。晏殊《冬寒帖》

文坛领袖欧阳修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的文风,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欧阳修像

延伸阅读

欧阳修与滁州

如今一说到滁州,人们会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欧阳修。琅琊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远近闻名。其中最有名的景点当属醉翁亭,被誉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名扬海内外。与醉翁亭隔山相望的丰乐亭,也是令许多探幽访古之士向往的胜迹,与醉翁亭一起被称为“姊妹亭”。丰乐亭下的“紫薇泉”,则与醉翁亭的酿泉合称为“姊妹泉”。这些,都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开发建设而遗留下来的。正是这些建筑,加上他亲自撰写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才使滁州琅琊山名声大震。

◆《欧阳文忠公集》书影

文坛父子兵“三苏”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文学成就卓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苏洵苏辙苏轼(从左至右)

◆《三苏先生文集》书影

延伸阅读

“心中有佛”的故事

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要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这次,苏轼哑口无言了。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才编纂而成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司马光像

◆司马光《天圣贴》

知识小百科

司马相公

《资治通鉴》写成以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他在洛阴居住了15年,天下人都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老百姓都尊称他为司马相公。他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老百姓对司马光说:“您不要返回洛阳,留下来辅佐天子,救救百姓吧。”等到哲宗即位太皇太后临政时,司马光已是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的四朝元老,颇具威望。他建议太后广开言路,于是上书奏事的人数以千计。元佑元年(1086年),司马光逝世,终年68岁。

◆《资治通鉴》书影

北宋散文家曾巩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的成就虽然不及韩柳欧苏,但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曾巩像

◆《南丰先生元丰类稿》书影

延伸阅读

真诚待人的曾巩

曾巩和王安石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是好朋友。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曾巩不因为自己与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随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观直率地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行为确实不在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之下,不过,他为人过吝,终比不上扬雄。”宋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又问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为什么这样说他呢?据我所知,王安石为人轻视富贵,你怎么说是‘吝’呢?”曾巩回答说:“虽然我们是朋友,但朋友并不等于没有毛病。王安石勇于作为,但‘吝’于改过!”宋神宗听后称赞道:“此乃公允之论。”也更钦佩曾巩为人正直,敢于批评。

北宋人杰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服务社会。

◆《王临川集》书影

◆王安石手迹

延伸阅读

赏花钓鱼宴

宋仁宗期间,王安石是负责草拟诏书的官员,管机要的重臣。有一天,皇帝宋仁宗心情不错,一高兴决定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派对“赏花钓鱼宴”,其中就邀请了王安石。

“赏花钓鱼宴”,顾名思义就是宴会的娱乐项目有赏花和钓鱼两项,餐前来宾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以尽雅兴。王安石对花兴趣不大,于是他选择了钓鱼的项目。早有内侍将备好的鱼饵盛在金盘中放在了茶几上。皇家钓鱼与众不同,鱼饵的配制花了大工夫,掺了不少各种稀奇古怪的香精香料,不要说鱼,就是人也会抵挡不住诱惑。当时王安石的鱼还没钓着,竟鬼使神差地抓起一粒鱼饵放进嘴里细嚼慢咽起来,然后一发不可收,几个回合下来,竟将一盘鱼饵吃了个精光。

诗香雅韵《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现存100卷,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乐府诗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乐府诗集》书影

知识小百科

“乐府”与“乐府诗”

乐府是指古代的音乐官署(官员办公的地方)。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沿袭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婉约宗主”李清照

李清照的文词精美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画像

◆《醉花阴》词笺

知识小百科

古代四大才女

古代四大才女是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班昭,大文豪班彪之女,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续写《汉书》,著有《女诫》。蔡文姬,大儒蔡邕之女。蔡文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李清照的传世之作是《漱玉词》,基本属婉约派,由于她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艰苦曲折,词的成就超过了他们,她后期的词还兼有豪放之长。卓文君,司马相如之妻,是我国西汉时期的一位才女,著有《白头吟》。貌美性毅,善诗妙琴,以其才华情操名传千古。

爱国诗人陆游

在南宋文坛上,陆游的诗与辛弃疾的词一样,取得了最高成就。陆游诗歌以其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把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发扬光大,在同时代和后代诗人中都有极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放翁词》书影

◆《放翁词》书影

延伸阅读

陆游与美食

人们都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还记述了当时吴中(今苏州)和四川等地的佳肴美馔,其中有不少是对于饮食的独到见解。陆游的烹饪技艺很高,常常亲自下厨掌勺,他对自己做的葱油面也很自负,认为味道可同神仙享用的“苏陀”(油酥)媲美。他还用白菜萝卜山芋芋艿等家常蔬菜做甜羹,江浙一带居民争相仿效。

“一代词圣”辛弃疾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他一生留世600余首词,他的词雄奇豪放,苍凉沉郁,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辛弃疾是屹立在词史上的一块丰碑,被后人誉为“词中之龙”“一代词圣”。

◆《稼轩长短句》书影

◆辛弃疾《去国帖》

延伸阅读

嗜酒如命的辛弃疾

和大多数文人一样,辛弃疾也非常喜欢喝酒,经常喝得醉醺醺的。有一次,他醉倒在松树旁边,还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松树当然不能回答。醉眼朦胧中,辛弃疾误以为松树要来扶他,于是用手推着松树说:“去!”酒醒以后,他就挥笔写成《西江月遣兴》,把这件逗人发笑的事写了进去。

喝醉了酒,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还会损害健康。因此,辛弃疾就下定决心戒酒,还特地写了一首《沁园春》词。在词中,他以古人为例,讲了喝酒如何如何地有害。可是有一天,他在山上游玩,见朋友拿了酒来,又急不可待地喝了起来,直至酩酊大醉。事后,他按照《沁园春》的韵脚,又写了一首词,说饮酒如何如何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