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崇文馆2(1 / 2)

逍遥贞观 一世红尘 0 字 2022-05-11

 长孙明诚等人一路上说说笑笑,吵吵闹闹的样子很是开心,还没用尽兴就已经到了崇文馆的门口。看着古香古色的崇文馆的大门,长孙明诚心中暗叹了一声,哎又要上学了。正当长孙明诚,长孙冲,长孙倩,刘京元要踏入崇文馆的大门的时候,身后传来一声呼喊“冲弟,你等等我啊,你怎么今天没有吃饭啊,是不是又惹舅舅生气了!”一位很是清秀的男子过来打趣道,在这个男子后面跟着好多的人呢。刚开始把长孙明诚吓了一大跳呢。“太子殿下,你就不要逗我了,今天主要是为了让青书熟悉一下崇文馆,所以我就早一点来了。“长孙冲苦笑的解释。“哦,原来是明诚啊,不如我以后称你为青书吧!说起来我还是你哥呢?”李承乾听到这个名字就已经知道了长孙明诚是谁了,所以李承乾也就顺势拉近彼此的关系。“谢谢殿下。”长孙明诚看到躲不过去也就答应了下来。这是长孙冲将长孙明诚和刘京元来过来,一一介绍着李承乾身后的人。“这位是蜀王殿下,这位是吴王殿下,这位是梁王殿下。。”听着长孙冲的介绍,长孙明诚也根据自己的记忆对照慢慢的将各位皇子的生平完善了。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母长孙皇后。唐太宗即位,立为太子。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夺长之念,兄弟交恶。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事情败露。

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太宗还表态太子虽有足疾,并不影响走路,何况太子有子,依照礼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应该立李承乾的儿子李象。

唐太宗为了保全这个爱子,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李治)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这理由立李治为皇太子。

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贞观十九年(645年)郁郁而终(墓志为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643年11月17日薨)。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为吴王,改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2年),加授太子太师。永徽四年(654年),因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

神龙元年(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

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泰开始主编名著《括地志》,于贞观十五年完成。

由于李泰宠禄过盛,屡次遭到众臣的进谏。因父亲唐太宗种种溺爱,让李泰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泰涉嫌谋嫡,唐太宗为了达到目的让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