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苏州织造(1 / 2)

南明北望 大叔猫 0 字 2022-05-11

 左懋第在回到苏州后,即发榜募兵,并明确告示每名入选的士兵每月月钱二两,若战死,还有抚恤。江南因为去年的江淮大战,大量江北百姓涌入了江南各府,许多没有吃穿的男人便纷纷报名,短短两月竟有三万多人报名。经过甄选,得青壮八千余人,再东拼西凑了些卫所兵、义勇,共计一万余人。

虎贲残部到达苏州后,便打散在新兵中,以老带新,进行训练。朱慈炯到了苏州后,过了好几天,才去巡视了下新军,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队列,他庆幸扬州之战后虎贲还留下了些种,这批人便可以成为新军的骨干,新军成军很快。

这几日,南京运来了一批了火器弹药,用来装备虎贲,不同于弓箭兵,火铳兵只需要训练三个月,便可以成军,像虎贲这种训练起来不计成本的,基本上两个月就能成军。

虎贲的训练按部就班即可,其实朱慈炯并不需要太操心了,现在最头疼的是如何发展工商业的问题,这关系到大明的未来,自己前世宅男一个,突然要治理起国家,可真是两眼一抹黑。

这一日,朱慈炯五更醒了,怎么也睡不着了,便起身更衣。黄得胜带着几个小太监前来伺候他穿衣,朱慈炯发现给自己穿的是一件崭新的深衣(古代文人常穿的一种衣袍)。便问道:“这衣服是从京城带来的?”

黄得胜恭敬的答道:“是苏杭织造太监宛和通敬献的,皇上勤俭,登基后也常穿旧衣,到了苏州,宛和通看不过,便偷偷给奴婢了这些衣服”。

“哦。”不管是不是太监拍马屁,但这心意他还是领了。

朱慈炯用过了早饭,便上街闲逛,说是闲逛,但其实还是有目的的,北城一代商业兴盛,便专门往人多的地方去。

这时还是早晨,整个苏州城充满了春天清新的香气,河道中的小船如同过江之鲫一般往来穿梭,船上载着各式菜蔬鱼肉——都是刚刚从城外运进来的。苏州的街巷多是临水而建,商贩们就在船上叫卖,有人要买便靠岸,极为方便。

不觉已是到了皮市,朱慈炯见一桥头有许多人聚集,便询问黄得胜,黄得胜也不知,便去路旁的店铺打听,过了一会便来回报,原来那些人都是织工,这桥叫金狮子桥,聚在这儿是等行头(类似中介)来雇佣。整个苏州城这种地方很多,比如广化寺、西花桥巷,都是织工早晨聚集的固定场所。而且不同的工种还分不同地点,西花桥巷主要是锻工,纱工则聚在广化寺,车匠则站在濂溪坊,由此也可见苏州织造业的兴盛。

朱慈炯听了后,抬起手臂看了看自己衣袖,好奇的问道:“那这是什么布料”。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