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罗生门与历史建模(1 / 2)

 有名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有高人说:历史没有真相。这两句话说得都对,而且也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实际。其实不光历史如此,即便是在讯息高度发达的现在,我们每天所收到的信息里,又有几条能代表真相?聚焦网民眼球的一些事件,往往也会像悬疑剧一样,在一夜之间出现剧情大反转。用另外一种表述的话,其实用罗生门来形容历史,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每一本史料对历史事件的记载,都是有自己特定的时代背景的;每一个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在有意无意之间,也都会有自己特定的立场的。在写书的时候,每一位史学家都如同电影《罗生门》里的一个角色,因为时代背景、立场不同,或者本身存在的其它情况(例如历史视界、成长经历、人生遭遇等),往往会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不一样的表述。

很多历史的真相被隐藏在文字背后,我们看古人的史学著作,会看出很多的疑点,亦或者是明显的歪曲史实情况。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后人再来看我们这一代的史学著作,同样也会出现这些现象,这都是无法避免而又无可厚非的。所以,我们在阅览或者分析史料的时候,大可不必因为史实被作者歪曲而情绪激动,亦或者是开始怀疑原作者的品行。如果我们这么做了,并不能说明我们就代表了历史的正义,登上了史学的道德制高点,可以对前辈史学大家不留情面地横加指责。相反,只能说明我们看书还不够仔细,修炼还不到火候,分析还不够透彻,方法还不够科学。

比如,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堪称同一时期记录最全、记载最实的史料了。近年来,却因为《史记》被扒出记载不实和前后矛盾的事情,太史公司马迁无辜躺枪。根据粗略整理,笔者将那些口诛笔伐太史公的行为,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种属于不具备基本史学常识类型,这一类型的表象主要是对《史记》的前后矛盾大放厥词。殊不知,正是因为客观求实的史学态度,太史公才将不同书籍里,那些对同一事件无法分辨的不同记载,照搬到了《史记》里。太史公并没有主观臆断,采取统一史料的方法来统一读者思想,而是采取了究竟孰是孰非,留待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自辨,这么一个科学的方法。仅仅是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但不应该怪责太史公,反而还要感谢他老人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选择判断的机会。

第二种属于没文化、没悟性类型,这一类型的表象主要是,因为《史记》里有类似于吞了个鸟蛋就能生孩子、踩个大脚印也能生孩子这样的记载,就认定《史记》不是一部学著作,而是一本神话书。对于这样的言辞,笔者只能说太没文化了,太没悟性了。放眼全球,西元前2世纪以前写出的书里面,有完全是唯物的吗?况且,关于简狄女士吞燕卵,还有姜原女士踩大脚印背后的寓意,笔者在上一篇里已经分析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当然,太史公是人不是神,在如此一部影响力非凡的巨著里,存在一些错误或许次序颠倒也是难免的,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上面两段,笔者借着太史公的《史记》阐述了一下,我们在阅览和分析历史的时候应该秉持的态度。接下来,我们着重说一下方法,分析历史的方法。

电影《罗生门》相信很多兄弟姐妹都看过,剧情中对于武士的杀人经过,不同的目击者会有不同的表述。这些不同的表述,像麻绳一样混乱地缠绕在一起,即便我们用心去梳理,依然还被搞得晕头转向。但是,直到电影结尾那把短刀的重新出现,真相似乎就真的浮出水面了。那么,对于历史这一罗生门式的存在,我们是否能够做到真相重现呢?答案或许是肯定的,却还需要我们使用科学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历史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