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忘带主角光环(1 / 2)

 毕竟都是年轻人,钱明和周祺一言不发转身也开始攀爬长城,直接用行动作出了回答。江明摇了摇头,也跟了上去。中途三人几次都差点摔了下去,毕竟他们没经过正规训练,身手和孙治勇比起来还是要差不少。等他们歪歪倒倒的爬上长城,发现孙治勇根本没等他们,已经沿着城墙跑了老远了。

王宝良这时手中只剩下最后一颗手榴弹,身边的战士也只剩下5名,依然没能收拾掉头上的几名曰本兵。

这段长城是在一段上升的坡度上,实地爬过长城的都知道,如果在一个坡度很陡的长城上向上仰攻,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双方暴露出的面积都非常大。那时候可没有像现在的观光长城一样,二边还有铁扶手,你要向上,其实基本得靠爬。但是相对攻方,守方的处境更为不利,你一比划就知道,假如你站在一段楼梯上,向下用步枪射击的话,暴露的面积比处在下方的一方要大。下方可以以匍匐的姿态攻击高处,而在高处的向下攻击,则不可能匍匐在阶梯上向下射击。

加上孙治勇又是偷袭,又不是王宝良那种贴身近战型的战士,他还离着一百多米,就像CS中一样,贴着墙角匍匐起来,用加装了瞄准镜的03式步枪射击。在曰本兵们反应过来之前,就已经干掉了3名曰本兵!

但曰本兵也不是吃素的,发现孙治勇以后,马上调来了轻机枪,曰本兵的射击素质也是相当高,孙治勇身体四周马上就弹火纷飞,许多子弹离孙治勇只有毫厘之差,其中一枚跳弹甚至划伤了孙治勇的脸颊,孙治勇负了一小伤。

这时小伙伴们才姗姗来迟,不过他们粗旷多了,直接站姿短点射(一次二发、三发的射击)。长城就这么宽,这几位年轻人也进入了状态,仗着武器犀利,地形狭窄,居然生生把对面曰军的苗头给别了过来。打得对面的曰军伏尸处处,从下往上,足足躺了好长一段长城!

这时,山顶上也传来一阵阵冲杀声浪,这声音传到王宝良的耳朵里,传到孙治勇、江明、钱明和周祺的耳朵里,就像是听到了冲锋号,这股摸在敌军尾巴上的精英,知道其实前面的曰军和217团打得艰难万分。而他们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攻击位置,建功就在当下!

王宝良虽然在长城下方,但根据刚才那阵猛烈的枪声判断,城墙上的曰军应该全部被歼,于是他与剩下的5人,用随身携带的绳子,打了绳套,也爬上了长城,与孙治勇他们合兵一处,其实总共也就10人而已,但个个眼中都闪着一股凛然之气,仿佛前面无论有多少敌人,最终都会倒在他们脚下!

----------------华丽的分割线------------------

长城自秦至明以来,都为历代中原王朝所重视,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建筑。中原农耕民族以之限制游牧民族骑兵优势,减少边境地区遭受袭扰程度,用以对敌,不以防己。由于长城的限制,游牧民族不能轻易骚扰边境,即使偷越长城,也由于担心中原王朝调集兵力依托长城截断归路,不得不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因此降低了危害。

但是自公元1644年清朝定都燕京,至1911年辛亥革新爆发满清被推翻,历经267年,长城基本没有大的修葺。清代统治者本来就是关外的游牧民族,入关以后,他们仍然和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上层统治者通婚,这种通婚保证了他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因此清代没有面对北方的边境问题。同时,清代的木兰围场制度,清代皇帝对蒙古王公的赏赐是很丰厚的,蒙古部落可以通过贸易和赏赐得到他们需要的盐,茶,金属等生活用品,他们也没有必要对中原进行战争。甚至于在康熙时期,满清政府曾下令“不修边墙”。

后又至民、国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是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统治和剥削,甚至是入侵,修长城这事,就更无从谈起——既无必要,也无能力。只是在个别地段,因为军事战略价值过于突出,或是与民生息息相关,才会有所修葺。

因此屈指算来,长城的绝大部分,已历经近300年没有军队驻守、没有民夫修葺。虽部分地段因年久失修坍塌,但大体形状依然保持完好,甚至一些地段因为选料上乘,工艺扎实,仍然坚固非常。

而喜峰口这一段长城,因地处要冲,所以在选料和督造方面相当严格,也算是保存得比较好的一段。时光荏苒,世界大势变迁,以前围绕长城反复厮杀数千年的二方,现在形式上已归于统一,“兄弟”一词已不再是外交辞令。

但在近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这里又成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战场。炎黄子孙又将运用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凭之与强大的外敌作殊死搏斗!

----------------华丽的分割线------------------

在王宝良与他仅剩的五名战士沿长城行进的时候,江明、孙治勇等人却有闲情跟在后面大发感慨。当然了,此情此景,伪文青们有点想法也是正常的。

这里有必要进行一下敌我势态的说明。长城相信大部分中国人都去过,是依山势蜿蜒而筑。防守的一方,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当然是在长城上投放兵力,在城墙上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在烽火台上投放的兵力相对就可多一点,可以布置一些重火力点,因为烽火台的防御要好一点,位置也相对有利。我们在查阅长城抗战的照片时,看到最多的,也是这样情景的照片。给人造成的印象,好象长城抗战就是在单纯在长城上打的一场战役而已。

其实不然。

山脉虽绵延纵横,总有一些相对平缓宽阔之处便于人车通行,称之为交通孔道。久而久之,这些交通孔道就被统治者们筑以关城,变成关口,占领和控制这些关口,就意味着战略上有直通平津的可能。这样的关口,有十数个之多。但是仅仅占领关口,也不行。因为关口二侧,或更远的长城是连着的,守方即便失去关口这一个点,也可以沿长城再次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夺回来,这也就是曰军虽然占了喜峰口一侧高地,又占了喜峰口关第一道关墙之后,仍然还要争夺喜峰口另一侧高地的原因——因为这一侧高地如果不夺取,其实中国守军也有很大可能随时发动反攻,夺回失去的关城。反之,一旦二侧的高地都被曰军夺去,则位于低洼地带的喜峰口关,面对曰军的优势火力,则必失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