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大战准备(2 / 2)

大明海商 闵予小子 0 字 2022-05-07

他后金是封建军队,历史上的辫子军习承明军,兵为将有,士兵就是将领的奴隶,精锐的士兵是将领的家奴(家丁),军队上下基本上是一个封建大家族,沾亲带故。士兵家族的几代人给军官家族的几代人当兵,基本没变化。除了各级将领的亲兵队,其他的战斗力就是渣渣。满洲八旗,军法严明,但作战完全凭一腔血气,明朝败一场不过小伤,八旗一旦落败就可能伤筋动骨。为了掠夺人口财务,八旗贵族侵略欲旺盛。整个八旗社会都像一部战争机器在为战争运转。又赶上中原王朝300年治乱循环、农民战争从内部摧毁了明王朝,到让八旗捡了个大便宜。

而这个八旗制度是满洲社会特有的制度。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弩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明朝万历十七年。努尔哈赤把他率领的军队分为四部,分别称为环刀军、铁锤军、串赤军、能射军,并用黄、白、红、蓝四种颜色的军旗作为识别的标志。万历四十三年将四军扩编为八军,以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为名。至此,八旗兵制初具雏形。八旗制度的特点是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八旗不但是军事组织,也是社会行政组织。满族实行成年男子皆兵的制度,所有满族成员都纳入八旗组织中。八旗的编制情况是:以牛录为基本编制单位,300丁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统领。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率领。五甲喇为一固山,由固山额真率领。汉语称固山为旗,八固山即八旗。后来,牛录额真又称为佐领,甲喇额真又称为参领,固山额真又称为都统。

对比之下,金乡军基本上是由义务兵和志愿兵组成的,也就是由普通金乡人组成的兵卒和带有爵位的各级军士和军官(金乡的基干士兵仿照了秦朝的等级建立了-锐士,公士、上造等爵位,这些爵位有20级),将领跟军士、兵卒的上下级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军功晋升制度。金乡军组织的更严密,在敌人看来,战斗意志也很恐怖。最最关键的是,金乡军是职业军人,他们不需要再去种田放牧,他们的职责只有——守土抗敌!

两军的组织形式从军队的战斗方式上也能看出端倪。辫子军的组织稍显松散,指挥协调很是苦难,就像同时期较早的戚继光的鸳鸯阵,各种兵器搭配严密,战斗力强悍,但是鸳鸯阵人数不能多,一个万人阵,光兵器就有好几种,不能集中发挥火力,光协调各兵种的配合就能把将领忙死。相对金乡军甚至组织过大型的野战弩阵,单一长射程兵种的集中使用是很可怕的。最重要的军队作战,人数、装备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士气,士兵有士气就有组织,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百十个人能把几十倍几百倍的失去组织的军队击溃甚至消灭。人多并不一定是好事,人越多组织的困能程度越大,越容易混乱甚至炸营,草越密越好割。士兵有组织才有战斗力。

最后再看后勤,作战武器的制式化和标准化,后勤匠器局的军事化让金乡军的后勤能力极其便利高效,军队能够根据武器上的标示找到制作武器的工匠;利用四轮马车、飞艇、轮船,金乡军具有着惊人的后勤组织能力。八旗军的后勤就有些悲剧了,入关前后金政权有过有组织的大规模军事装备生产吗?不过他们也不需要,关宁铁骑的运输能力还是很强的,还有晋商帮衬,八旗军不需要军工生产,会修就行了。八旗军的强大是建立在明军都有一个或几个猪一样的队友这一事实之上的。

另外,八旗军的骑兵是一个优势,但是面对敢战的步卒,骑兵的优势不大(萨尔浒之战面对最后五千结阵的秦镇步卒。弩尔哈赤久攻不下,最后只能靠大炮轰死这些个忠勇的大明秦镇边军)。除非是重骑兵,不过重骑兵太费钱,以八旗军的经济能力,还是不饿死人更重要一点。反正他们的对手甚至缺少面对轻骑兵的勇气。金乡军就不同了,他们有马车铳阵,还有机动灵活的战法,每人怯战,几相对比下,晏世轮真的找不到后金还有什么优势?

但是,从理论上分析是不够的,千万不能大意。

而且,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目前辽东的主要队友就是袁督师、毛文龙、祖大寿等人。袁督师是个人才。但是其实杀不杀他跟明朝灭亡没什么关系。关外的八旗兵对明朝没什么威胁,最大的威胁却是南方的李自成。明南在打李自成时出动了上百万的军队,这需要多少供给?而明朝已连续六十年的自然灾害,很多地方闹饥荒,大批百姓被冻饿而死。这也是南方起义不断的根源。明金乡军幕府无力赈灾,只好把人民分成三类,一类是起义抢官府的,一类是当兵打义军的,还有一类是送到东北去打皇太极的。明军到后期已经跟义军并无两样,都没有给养。都是靠抢大户了,以致于明朝灭亡。

至于杀袁崇焕,我认为朝廷杀的有道理,不管对与错。至少在皇帝看来是有道理的。

当时袁的小团队与朝廷不合。朝廷的意思是尽快平定辽东,好从北方征粮征兵打南方的义军,而袁发现,要征服皇太极谈何容易!他的理论是,打不过的敌人就是朋友。因此在朝廷三番五次催他出兵进攻满清时,袁却另有主张。一方面对军队严加训练,能战方能言和,老袁深知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对满清朝廷联络与媾和,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做军事斗争的准备。其实中央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一年两年三年,都过去了,那一带因不服老袁的将军被杀了不少(比如毛文龙),兵也强了马也壮了,与南方打义军的明军相比,后者都不如关宁要塞里要饭的花子。而南方的金乡军幕府军一批批被杀,越来越多的人投靠了义军,北京越来越危险,皇帝为了北方的边防,把自己的零用钱都拿出来,每天只喝点粗粮的粥,连细米都不敢喝,就不要说油腥了。但袁却就是按兵不动,倒是常与满清搞点友谊赛和联谊活动。袁在这里犯了严重的错误,就是过于保守,从实际情况来看,哪方面的事都不能证明他是在积极备战和打击满清。因为明军在准备的时候,辫子军也在准备。辫子军两次绕过关宁防线从北方进入京津地区,抢走大批粮食、人口与牲畜。他们的准备比明军还要充分。那么你老袁到底是在为哪一方在做战备?南方吃紧,需要北方抽出人马支援,老袁当然不可能出兵,借口是很多的。在此情况下,在北京第二次危机时,皇帝终于杀了老袁。老袁被处凌迟之刑时,北京的百姓争相食其肉,可见老袁并不是人们传说中的那么英明。虽然他本质可能并不坏,是一介清官,但在战略上却没有能力担任这一要职。

而后来尽管祖大寿等人都投降了,宁锦防线仍然固若金汤。辫子军最终没有攻破宁锦防线。但是,历史却证明,杀袁崇焕也毫无意义,只是两种观点不合,最终皇帝胜利而已。因为历史最终证明,明军出兵去打满清,也同样不可取,根本就打不了,再怎么准备也打不了。因为辫子军越做越强,时间对辫子军有利,而明朝已力不从心,关内不可能再给宁锦防线一点点的支援了,所以,能守住就不错了。

但是老袁毕竟太过保守,如果能更有智慧,虽然我不能全部消灭你满清,但保持一定的攻势应该能行。但他却一直没出兵,进攻不一定是全力进攻,但不停地对敌朝廷袭拢,至少不至于让辫子军大摇大摆地两次绕道去围北京。要知道,第二次打北京辫子军一直从山东绕回来的,而宁锦防线的明军却没见一兵一卒出去打辫子军的后院,这只能说明,前线将领无能。

每当回忆至此,晏世轮就按耐不住要发兵辽东的悸动的心。此次,他终于出手了。

在他下达的秘密指令当中,可以看到,只有几行小字,上书——“三月后,派遣金乡陆军第四军、海军第三军,金乡海军陆战队,共水、陆两万人,兵进辽东,则其月内完成第一步作战计划,后续开展,试战局走向而定。务必保证所占之地,不可有寸土得而复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