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人脉也能折腾出来(2 / 2)

俗话说得好,忍一步海阔天空,嘴巴甜便会有钱赚。

以和为贵,生意场上少树敌

在北京的一个批发市场里,一对湖北小夫妻的服装生意做得特别好。

周围的服装摊贩看着很是嫉妒,经常有意无意地把垃圾扫到他们的店门口。

夫妻俩看到后只是笑笑,把垃圾都扫进自家店铺的角落里,继续开张做生意。

旁边卖鞋帽的摊主见此情景,忍不住问道:“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这儿来,你为啥不生气,反而把垃圾堆到自己屋里?”

湖北小夫妻故意大嗓门地说:“在我们老家,过年时大家都会把垃圾往自家门前扫,垃圾越多就代表赚钱越多。

现在每天都有人免费送钱到我们这儿,我们怎么好意思拒绝呢?

你瞧,我们俩的生意不是越做越好吗?”

这句话传出去之后,门口的垃圾从此就没有了。

既然送垃圾就是“送财”,周围的服装摊主自然不愿意继续做这种好事了。

湖北小夫妻用他们的智慧,巧妙地回击了同行的恶意挑衅。

反过来想,在身处异乡的不利环境下,一旦跟人发生争执,免不了还是自己吃亏。

常言道:“同行是冤家”。

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由于利益的关系,彼此之间经常水火不容,甚至还视对方为“敌人”。

生意场上,我们要坚持“以和为贵”的原则,当面和背后都要少树敌。

对于同行的冒犯,我们应以智慧而不伤和气的方式予以还击,该说的留一句,不该说的就不说。

当因为某件事情与同行理论时,先要克制自己的怒气,考虑清楚后再去解释,不主动说出伤害他人的话,不到迫不得已时绝对不骂人。

一旦你开口辱骂对方,“人民内部矛盾”便直接转化为“敌我矛盾”,这样彼此的关系将进一步恶化。

总之,遇事沉住气、多说客气话,才像是一个真正做大事的生意人。

如果能够在生意场上少惹是非、多化解争执,你的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好,遇到麻烦也会有人帮忙。

相反,如果总是出口伤人,凭一时之气就大放狠话,其结果必然是破坏人缘,阻断财路。

一般情况下,与同行之间做到表面和气就已经不易了,但是有的人居然还能做到“当面赞美对方”。

要说这种做法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关键看你怎么去想:一方面你要有宽广的胸襟,另一方面你要意识到赞美对方其实是给大家看的,让众人了解你是个心胸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

如果得到如此良好的口碑评价,你的事业必然会受益匪浅。

以和为贵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

安徽桐城人张英,是清朝康熙年间当朝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他在安徽老家的宅子与一户姓叶的穷秀才毗邻而居。

有一次,双方因为地界问题发生争执,张英的管家很生气,写信给张英让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出面干预一下。

张英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说老管家:“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看完信后立刻明白了,当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

叶家见此情景,觉得不好意思,也把墙退后了三尺。

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桐城有名的“六尺巷”。

就事而论,张英家按地契位置砌墙算不上恃强凌弱,张英接到管家的来信后,也可以向地方官打个招呼让他们“酌情办理”“按律处置”。

但是,张英本着“以和为贵少树敌”的原则,采取了宽容忍让的姿态,让两家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缓和。

张英之所以能够做到一品学士的位置,想必也是与他的以和为贵的处事态度大有关系。

电影《上海滩皇帝》中,吕良伟扮演的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经常感慨地说:“人这一辈子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情面、场面。

哪一碗面吃不好,都不行呀。”

这番话在影片中反复强调了多次,仔细想来也是句句在理--“人有脸,树有皮”,人面何以如此重要?

因它关乎一个人的荣辱。

之前我们提到创业时不要在乎面子,这其实是对自己讲的。

我们可以自己舍得面子、求得财富,却不能不给别人面子。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情面更是了不得,中国人一直讲究情面。

碍于情面,我们可以收下不该收的礼物,说出不愿意说的话。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情面的好处太多了:求人有门,办事有路,做生意占尽“人和”,出门在外“四海之内皆兄弟”。

所以说,这碗面你还得非吃不可。

场面关乎你的外在人气,一旦场面处理不好,你的信任度和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

有时候,撑场面即使撑得累死累活,但是事关大局、事关信用,最终还是要撑下去的。

杜月笙的晚年是在香港度过的,后来日子过得越发拮据,最后重病弥留之际,他还在感叹道:“没有钱可以借给别人,场面没了,朋友也就没了,想翻身都难了!”

像杜月笙这般看透人生、玩转人脉的枭雄尚且如此,作为普通的生意人,如果不懂得如何吃好“三碗面”,其事业发展自然是可想而知。

现实地说,我们要认清现实,认清自己的“三碗面”究竟有何分量,想方设法地吃好这三碗面。

尤其在需要的时候,应当给足别人的面子,即使我们感觉似乎并没有帮助过人家什么。

毕竟,接受别人的好意是一种美德。

处事不留心,做人不到位,你的生意就会小麻烦不断。

如果继续下去,大麻烦也会不期而至。

做生意不能只为自己得利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你要从长远利益和全局出发,多为别人考虑,否则急功近利只会是自毁前程。

20世纪80年代,一家不起眼的五金公司在天津开张了,老板名叫高文光。

创业初期,公司只有5名员工,外加2辆三轮车和3间简陋的门脸房。

一无雄厚的资金,二无知名度,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高文光提出了“一盒螺丝钉也要送货上门”的口号。

这种不计成本的做法,很快收到了效果,公司的局面逐渐打开,客户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意想不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公司的客户基本上都是批发商,这些人慢慢地被“送货上门”的形式养懒了,他们使唤高文光的员工帮着他们把货品摆上货架,或者代替他们把货物直接送到客户手上。

一两次还能忍受,时间一长,高文光手下的员工就有了牢骚:“这些批发商太过分了,咱们干活他们拿钱,动一下手指头就能赚钱。

世上的便宜事都让他们占尽了!”

高文光听完之后却不以为然地说:“把他们都养懒了,咱们才有饭吃啊。”

有一次,一名员工把货送到批发商的客户手中。

搬完了货,那个员工拿出自己的名片递给客户说:“如果以后您想进货,就直接给我们打电话吧。

批发商都是从我们公司进的货,我们的价钱要比他们便宜许多。”

对方也是个生意人,有利可图自然求之不得,两人一拍即合。

回到公司,那名员工以为事情办得不错,便将事情告诉了高文光。

没料到,高文光将他一顿臭骂,员工不服反驳说,高文光太讲义气,不像赚大钱的人。

高文光解释说:“如果客户的钱都让你一个人赚走了,批发商没有钱赚了,人家还会与你合作吗?

做事不能太绝,别总想着一个人吃独食。

大家都有肉吃,你才能有的赚,目光短浅的人是干不了大事的!”

就这样,高文光既赚钱又赚人气,后来一手创立了天津文光集团,资产早已过亿。

“以和为贵”不仅是精明的经商之道,更是一种睿智的人际观。

财富如水,如果是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是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在家里;但如果是一湖水,你就要学会与人分享了。

在中国,无论你走哪条正当的路线,靠哪一个行业发展,都是能够获得成功的,但前提条件是要“以和为贵少树敌”。

从陌生人身上获取最大利益

生意场上,善于同陌生人打交道是一种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从陌生到熟悉的,多一个熟人你就会多一条路,多一条路你就有获得利益的可能性。

美国最权威的人际专家戈德曼博士认为:“与陌生人交往时,说好第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

别人对你说的第一句话的印象要比后来说的话认真许多。

如果你的开场白讲得足够好,对方就会愿意与你交谈,你也就能够与对方进一步交流,达到交往的初衷,从而为自己创造意外的机会。”

北京的小老板孔杰,去温州转手一批模具,由于价格原因迟迟没能找到合适的买家。

在回程的卧铺车厢中,孔杰看到与自己同铺的是一个大腹便便、老板模样的中年男子,便主动走过去打招呼说:“大哥,您是到哪里下呀?”

“德州。”

“听口音您是山东人吧?”

“嗯,山东枣庄人!”

“枣庄?

不就是《铁道游击队》的那个地方吗?

我有一个亲戚在枣庄呢,有空我还想去那里玩一趟呢。”

听完这话,枣庄商人立马来了兴趣,两人以枣庄为引子拉开了话匣子,并且越聊越投机,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同伴呢。

接着,两人就互赠名片,巧的是枣庄商人恰巧是做模具生意的,孔杰便趁机说道:“正巧,我那里有一批你要的货,进货一年多没销出去,正打算降价处理呢。”

枣庄商人很爽快,答应跟孔杰去北京看货,最后孔杰成功地转手了自己的模具,顺利解决了生意上的难题。

孔杰的开场白,选择与商人聊家乡,围绕对方的家乡甚至是所在的省市和地区做文章,很快便拉进了彼此的距离--这其实是火车上邂逅陌生人的常用方法,寻找共同语言,有了共同语言,你才能跟陌生人越聊越熟,等慢慢了解对方后,你就有可能发现机会了。

假如故事中的孔杰没有很好的开场白作引子,那么双方可能将就此沉默地度过这次火车之旅。

与陌生人打交道,首先要消除对方的陌生感,其次要最大限度增强对方对于你的好感。

具体地说,在第一次与人打交道时,你可以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第一,很自然地让别人记住你。

要想给陌生人留下深刻印象,先得做好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包括自己的姓名、年龄、职业、经历及特长爱好等方面,应根据场合和需要的不同来决定其繁简程度。

巧妙地将自我介绍与名人和大事联系起来,会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介绍自己名字时可以说“本人叫曾熹,曾国藩的曾,朱熹的熹”,这样对方会很快记住你的名字。

此外,你还可以通过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名胜特产来加深别人的印象,这样当人们再次想到你的时候,也许会这样记忆“他不就是‘一品黄山’、老家在安徽蚌埠的那个吗”“××不是辽宁铁岭人、赵本山的老乡吗”……与众所周知的事物联系起来,无疑会加深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

第二,坦诚对陌生人说出自己的感受。

比如,当你接到邀请去参加商务宴会时,主人没有时间照顾你,你面对的大多都是陌生人。

这个时候,不妨找到和你一样“落单”的人,随口说一句:“你也是第一次来参加这种宴会吗?”

只要对方回复一句,你就要趁热打铁,继续展开话题。

第三,赞美是俘获人心的最厉害武器,但要注意赞美的方式和技巧。

“你的眼睛特别有神”、“你这个人看着面善”之类的话虽然可以使用,但是感觉很平常,难以给陌生人留下深刻印象。

想探听陌生人身上更多的信息,你就要察言观色,切入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赞美对方的外形。

对于男士,可以赞美其随身的饰物,比如“这款西装真不错,外国名牌吧”、“这个ZIPPO打火机,应该是限量版的吧”、“这款手机我早就想买了,听说像素很高的”等等;对于女士你要含蓄地夸奖对方的衣着、品位和容貌等,比如“你这身打扮,真有点赫本的感觉”、“难道没有人说过,你长得很像徐静蕾吗”……当你赞美的恰恰是对方最引以为豪的一点,对方便会面露欣喜之情,对你的态度也会变得热情。

当然,你也可以谈论双方共同厌恶或者是感同身受的事,比如“这北京的夏天也太热了”、“最近物价又涨了吧”。

第四,谈话要层层深入,切忌操之过急。

如果一开始就太过功利,对方就会很自然地讨厌、提防并且远离你。

所以,与陌生人打交道一定要言辞谨慎,切忌说出一些招人反感的话。

如果你很傻很天真地说出一些自认为无伤大雅的玩笑话,说不定正好触及了对方的伤心处,为你们的交谈平添一堵墙。

第五,对于初次拜访的陌生客户,你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技巧的开场白,有说服力的赞美,很容易抓住对方的心理,达成所愿。

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的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的生产供应商,其创始人乔治·伊斯曼是久负盛名的亿万富豪。

乔治·伊斯曼在功成名就后,准备建造“凯本剧场”,以纪念自己的母亲。

纽约优美坐椅公司的总经理爱达森,希望承办该剧场的坐椅工程,为此他专门致电联系自己在柯达公司的朋友,希望约好时间拜访伊斯曼先生商讨此事。

朋友提醒爱达森说:“我知道你希望得到凯本剧场坐椅的订单,不过我得先给你提个醒,伊斯曼这个人是个工作狂,且为人严肃,脾气还不小,如果你在5分钟之内无法打动他,那就甭想做成这笔生意了。”

爱达森记住了朋友的忠告,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伊斯曼的基本情况,想好了打交道时的策略。

当爱达森被引入伊斯曼的办公室时,伊斯曼正在埋头处理桌上的文件,他抬起头瞥了一眼爱达森,不冷不热地说:“您好,相信我的秘书已经告诉你了,我给任何客人都只有5分钟的时间,请好好珍惜。”

“我知道,多谢您的提醒。”

爱达森笑呵呵地坐在沙发上喝了一口水,然后一言不发地起身,四下打量了一番伊斯曼的办公室。

3分钟后,伊斯曼禁不住问了一句:“爱达森先生,你来这儿只是为了欣赏我的办公室吗?”

“当然不是,伊斯曼先生。

不过,说实话我很喜欢您的办公室,你知道我是从事室内土木行业的,您的办公室墙壁的英国橡木和意大利地板想必都是顶级材质的,所以我得仔细研究一下。”

伊斯曼抬头环视了自己的办公室,靠在椅子上说:“的确,看起来你似乎很懂这个,当初刚布置完这间办公室的时候,我也确实很喜欢。

只是现在工作太忙,无暇注意到这一点。”

“也许,您真的应该好好欣赏一下自己的杰作,”爱达森坐到伊斯曼面前的椅子上,以略显遗憾地表情说,“不过很可惜,还是有一点美中不足之处。”

“哦?”

伊斯曼摘下眼镜,开始认真打量眼前的年轻人,并且在等待着下文。

爱达森笑着指了指伊斯曼的座椅说:“只因为您的坐椅不是我们优美坐椅公司生产的!”

伊斯曼忍不住笑出来:“真的吗?

你不会是到我们这推销坐椅的吧。”

“不完全是推销,而是实话实说。”

“那么,我倒很想知道,你们的坐椅究竟好在哪里?”

“这个……”爱达森看了看手表,耸了耸肩,“伊斯曼先生,您规定的5分钟时间已经到了。”

“我可以再延长5分钟。”

伊斯曼似乎对爱达森有了不错的好感。

“好吧,我觉得您现在的坐椅……”爱达森说出了一番专业的分析,让伊斯曼不住地点头认同。

之后,伊斯曼领着爱达森参观自己设计的木门、油彩和雕工等建筑艺术品。

接着,两人又意犹未尽地谈论了其他感兴趣的话题。

爱达森对伊斯曼讲述自己当初是如何开始在商场上摸爬滚打的,伊斯曼则说了守寡的母亲如何艰难地养育自己,以及自己如何从一家保险公司的小职员走上成功之路的。

平时绷着脸的伊斯曼和蔼地表示自己希望感恩回报社会,并为自己的母亲建造一座剧院。

爱达森顺势感慨地说:“我听说了您要修建凯本剧场的事,很希望能够为你的善举尽一份力。

请相信我,伊斯曼先生,我会让走进剧场的每一个人,都能在舒适而充满艺术灵感的坐椅上,获得完美的观影体验。”

“孩子,我相信你的专业能力,也相信你的承诺,大胆地去做吧。”

在谈了两个小时之后,伊斯曼已经视爱达森为忘年之交。

就这样,爱达森不仅谈成了当时价值9万美金的凯本剧场坐椅订单,也与伊斯曼成为好朋友。

在初次打交道的过程中,爱达森先从赞美伊斯曼的办公室开始,引起伊斯曼的关注,接着以内行人的谈吐获得了伊斯曼的认可。

所以说,在与前辈和高手交往时,开场白的策略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它最能够体现你的个人素质和能力。

当你赢得陌生人的好感以后,任何事情都自然会好办。

人都是感情动物,与陌生人打交道,需要你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掌握开场白的技巧,三言两语之间就能轻易地打开对方的话匣子,缩短彼此的沟通距离,这样不仅不会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场面,还能够令你获取最大的商业帮助。

交对朋友,扩大你的人脉网

在生意场上,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朋友可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如何结识朋友、如何选择朋友、如何维护和保持与朋友之间的友谊,如何做好场面上的应酬,如何把握适度的感情投资,如何与人顺利地交往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你仔细的琢磨和思量一番。

人分三六九等、好坏忠奸,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列入“朋友”的范畴的。

我们要擦亮眼睛,学会观察与判断,区别对待不同的人。

只有亲贤远佞,才能使你的事业在不偏离轨道的基础上稳步发展。

选择正确的人做朋友,与朋友建立稳固的关系,是帮助你事业成功的重要一步。

首先,交朋友贵在于“精”,漫无边际地建立无数的联系,只会使你在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时劳心劳力、叫苦不迭。

交往对象要侧重于跟自己的生意和生活相关的领域,如果对方在现在或未来对你的生活和事业影响不大,那么你也就没有必要对其加深了解。

当然,朋友是要分门别类的,哪些人是对你而言“最重要的”,哪些人是“比较重要的”,哪些人是“次要的”,你都要记录在案。

“最重要的朋友”,就是对自己的事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的人,是帮助你走向成功的贵人,你就要与这些人保持稳固和紧密的关系。

有人说“朋友是用来被利用的”,这句话并不是贬义,关键你要理解“利用”这个词的含义。

我们这里所说的“利用”是中性的,在字典上它的解释也很简单,就是“让你身边的人或事发挥效能为自己服务”。

我们所提倡的利用,是指用正当的利己手段,发挥你身边人的最大效用,充分利用你的人脉资源,实现事业的最大发展。

那种损人利己、害人害己的利用方式,是我们不提倡并且坚决摈弃的,因为从长远的角度看,那样做也会损害你的利益,对你事业的长久发展不利。

交朋友时千万不能忽视个人利益,虽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是交友也得谨慎一点。

朋友之中,既有无私帮助你的人,也有故意伤害你的人。

别以为是朋友,他就不会伤害你。

有时候,来自友军的炮火往往会比敌人更危险,不是有一个词叫“宰熟”吗?

越是熟人,人家可能越会在生意上“宰”你,正因为熟悉和了解你,所以“宰”起来那可是得心应手、毫不留情!

来自朋友的伤害,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心的伤害”或者叫好心办坏事,这就像寓言中的那只笨熊,为了轰走打扰朋友睡觉的苍蝇,直接拿起一块大石头就把朋友的脑袋开了瓢。

对于无心伤害你的朋友,你要多看到对方的“可恨”中隐藏着的可爱之处,以后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对于这种人提出的不靠谱意见,你一定要学会拒绝,防止他再次帮倒忙。

还有一种情况,大家虽然是朋友,但是“利”字面前就会变得“不够朋友”或者干脆翻脸。

对于这种想利用你达到其阴险目的的“朋友”,你不妨多留几个心眼儿,不要听他说得天花乱坠、忠肝义胆,就为其两肋插刀。

想当年,蒋介石与李宗仁义结金兰,蒋介石说得那个感动:“同心同德,生死系之。”

可后来蒋介石却与李宗仁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哪里还有什么情谊可言?

更倒霉的还有与蒋介石结拜为兄弟的张学良,1930年军阀大战时,张学良入关后出手帮了蒋介石锁定胜局,可最后张学良正是栽在了这个“义兄”手里,被囚禁在台湾岛半辈子,直到生活不能自理为止。

当然,“小心眼”的蒋介石,还不算是最坏的,至少还看在当年“张老弟”帮助自己的份上,留下了张学良的性命。

中国男人好讲义气,热衷于拜把子,实际上这种江湖义气多半是靠不住的。

也许每个生意人都得借助一双“慧眼”,把身边的朋友看得真真切切。

除了交对朋友外,维持朋友关系也是需要你在情感和物质上进行投入的,朋友之间的关系维持得越牢固就会越有价值。

尤其是针对那些“最重要的朋友”,与他们的关系一定要保持时间上的频繁、联系上的经常和关系上的亲密,如此一来,你的人脉网才会更具竞争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把刀,常磨才能不生锈,如果半年不联系,关系必然会疏远,甚至还可能失去这个朋友。

所以,不要与你认为值得交往的任何一个朋友失去联络,不要等到有了麻烦、事到临头时才想起朋友,我们要学会未雨绸缪地去保持朋友之间那种热乎劲。

“用时是朋友”的做法,注定会伤害到朋友的感情。

除了平日里经常联络外,特殊日子的感情投资也是必不可少。

比如赶上朋友的生日、过年或者重要节日,打个电话或者发条短信,都会大大增强你们之间的友谊。

另外,如果知道朋友恰逢喜事(比如升迁、结婚、生子等),你最好要亲自登门表示祝贺,如果不能到场也要打电话表示问候,对于最重要的朋友务必要送去一份大礼。

当朋友遭遇衰事时(比如出事、破财、亲人病故等),如果知道了也要表示慰问,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朋友之间是需要利益互换的,你帮助我,我扶持你。

帮朋友其实是为你自己播种机会,“广种薄收”与“重点培养”是两条基本的策略。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套用在社会上那就是“人到用时方恨少”。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遇到棘手问题、努力想辙的时候,突然脑海一闪,发现有一个认识的朋友或许能帮上你的忙,但是你查遍通讯录和手机电话簿,却找不到这个人的电话号码和联络方式。

或者,当你找到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却又不好意思开口--因为你已经很久没与他保持联络了,突然打电话求人办事,岂不是很唐突?

如果你真的遭遇过类似的窘境,现在就应该立即“亡羊补牢”。

人的一生都会交往许多个朋友,这些朋友有的会成为你的知己,有的会与你经常保持联络,有的则会只停留在“一面之缘”的交情上。

交朋友没有必要强求自己非要与谁谁交心,但也不妨采取一种弹性的交际方式,即便是自己“看不顺眼”或者“并不投缘”的朋友也没有必要与之“绝交”。

对于那些平时不怎么来往,不是很熟的朋友,你完全可以记录在自己的“朋友名册”上。

同学之间,因为学生时代毫无功利色彩的接触,彼此都十分熟悉和了解,友情上的含金量也是最高的。

毕业很多年以后,你的同学会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还有留洋海外的,他们从事不同的行业,有的甚至已经成为该行业中的佼佼者。

当你有所需要时,靠着老同学的关系就能好办事,也许人家的一句话或者一声招呼就能救你生意于危难之中。

要知道,学校里的友情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那就是不亚于“亲人”的关系。

要保持与同学的关系,你就得经常参加同学会,随时关注同学们的动态。

据报道说,一个金融投资家进修班学员组成的同学会里,200多个同学可操控的资金竟高达1200亿,真是令人非常震惊。

在北大、清华等高等名校,许多成功人士是花大价钱参加诸如企业家班、金融家班等各种培训的。

对于他们而言,学习知识倒是其次,交到有资金有背景的同学才是主要目的。

老乡之间,由于共同的人文背景、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最成功的两大商帮“徽商”和“晋商”,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老乡成群结队的,现在“温州商会”正是这种优良传统的延续。

正是同乡之间互为犄角,互为支援,才成就了他们生意上的辉煌。

在应酬场合认识的“名片朋友”,你应该记下这些人的特征资料,以便见面时能够一眼认出来。

不必刻意去与他们交往,有时可以直接请教他们一些“专业问题”。

只要包括以上三方面的朋友,你的“朋友名册”就算是完整了,该怎么记录,记录什么全看你自己的意愿,只要朋友名册使用方便就好。

关系是需要积累的,你的“朋友名册”越丰富,对你的事业的帮助就越大。

不过,饭得一口口地吃,朋友得一个一个地交,人脉网也要慢慢拓展。

增加业余爱好是一种不错的交友方式,比如当你喜欢钓鱼时,会碰到很多“渔友”;当你参加车友会时,会认识很多“车友”;当你加入某个业余足球队,就会熟悉很多“球友”。

这个友,那个友,关系到了都是好朋友。

京城“火花大王”吕春穆,原先是北京一所小学的美术老师。

有一天,他突然迷上了收集火花,打印了200多封情真意切的信,邮到北京周边的各个火柴厂家。

不久以后,他就收到了六七十家火柴厂的回信,有了几百枚样式各异的精美火花。

接着,吕春穆以手上的火花为资本,主动出去“以火花会友”。

在交往中,吕春穆结识了新华社工作的一个“火花友”,对方一次就送给他20多套火花,还给他提供信息,建议他向江苏常州的一位同道中人求购《火花爱好者通讯录》。

由此,吕春穆结识了国内100多位素未谋面的火花友,与他们交换藏品,互通有无。

之后,吕春穆先后在报刊上发表几十篇关于火花的文章,成为北京晚报“谐趣园”专栏的撰稿人。

1991年,吕春穆携几百枚火花精品,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以20万枚火花藏品被誉为“火花大王”,从此名扬京城。

如今,吕春穆的火花收藏产业做得是红红火火,凭着国内外频繁的火花集邮展,获得了不菲的收益。

业余爱好成就了吕春穆,他的成功不外乎是以爱好为手段,广交朋友和交对朋友罢了。

许多既没有背景也没有资金的人,之所以能“空手套白狼”一举成功,全在于他们的人脉存折足够多。

如果你的人脉很广,当你需要创业时,资金上可以从朋友那里借,经验上可以从朋友那里学,其他问题更会依靠朋友的帮助迎刃而解。

那些思路积极、做人务实的朋友,是希望看到你成功的,他们会给你的创业计划提出可靠意见。

朋友多了,圈子广了,路自然也就好走了。

朋友越多,信息也就越多,由此会产生大量的赚钱机会;朋友越多,贵人也越多,在关键时刻就不愁没人帮你摆平难题。

人脉资源越丰富,朋友的档次越高,你的生意就会水涨船高。

被评为“2004年中国民营经济十大风云人物”的卢伟光,1994年毅然放弃了公务员的铁饭碗,下海做起了地板生意。

经过几年的原始积累,卢伟光准备大干一番。

但是,1998年国家“禁止砍伐森林”的一纸公文却让卢伟光傻了眼,因为国内做地板的原料从此没有了,卢伟光只能想办法从巴西进口木材。

当时,台湾的中间商控制着国外进口木材的原料,从他们手里进货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价格昂贵。

严峻的形势,逼着卢伟光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去巴西的亚马逊购买一片森林,作为自己的木材资源。

说折腾就折腾,卢伟光只身来到巴西,带上向导和翻译,冒着危险前往亚马逊森林。

等到了那个地方,卢伟光才发现买一片森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在巴西,原始森林是印第安人的领地,他们祖祖辈辈居住在那里,是原始森林的保护者。

印第安人有自己的法律和军队,外人进去后如果没有军队或印第安酋长的批准,即使出现生命危险,也得不到巴西法律的保护,所以当地人都不敢轻易接近他们。

好在卢伟光事先做好了心理准备,本着交朋友的原则,卢伟光开始与当地人联络感情。

卢伟光先是通过印第安人基金会资助当地的印第安人,然后购买土地送给印第安人,同时带来了大量药品和医疗设备,缓解了印第安人的求医困难,并且买车改善他们的交通条件……慢慢地,卢伟光和印第安人交上了朋友,印第安人纯朴、善良和快乐的天性,也深深地打动了卢伟光。

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印第安人同意卖给了卢伟光一片森林。

卢伟光趁势大展拳脚,投入巨资研发当地人不使用的树种,将研究成果与巴西人分享,并给每棵树建立档案,承诺不砍伐水土流失土地上的树木,把森林分为25块,每年砍伐一块,周而复始,以实现可循环更新……卢伟光的一系列举动,很快在巴西赢得了上上下下的口碑,人们放心地让他在巴西当好“森林管家”,当然这也确保了卢伟光的地板原料永不枯竭。

正是看到扩大人脉对事业发展的好处,卢伟光才会以积极友善的行动赢得巴西人的信任,并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其实,每一个生意人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主动结交朋友,广播自己的人缘,实现人脉的拓展。

交朋友的数量和质量,人脉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你的财运走势。

从根本上讲,提升自身素质、增强个人魅力,会让你更容易交到高层次的朋友。

得体的礼仪、不俗的言行和受欢迎指数,会使你有能力与任何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