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节 和谈的前提(1 / 2)

龙起苍茫 费虚 8762 字 2019-09-23

 占认希腊人与意大利人无耻的偷袭了罗德岛点后,南车删甲肌给予了坚决的回击,干净利落的报复行动让整个欧州膛目结舌。

英法在这咋。节骨眼上,当然不愿意为此得罪南华,所以,只是在外交层面上做做样子。

可是这并不代表南华方面就打算放过这两个流氓国家。

旧月日。南华通电世界,将日本、希腊与意大利列为流氓国家,表示将给予坚决的打击。

南华的新锐战舰随之赶往欧洲,希望能够帮助之前的南部也门留守舰队歼灭意大利海军。

形势忽然就这么的激烈了起来,让协约国感到手足无粗。

劳合乔治给予强烈的抨击,认为南华反应过度,没有应有的气度。希望南华方面能够保持克制。不要进一步的破坏欧洲的局势。

只有李秉衡明白,舰队西向,实际上是想给意大利施压,同时完成一项绝密任务。

继旧月8日双方共同宣布停战后,双方就一直在磋商进行和谈的时间。初步定于。月。日在巴黎进行和谈。

不过,和会还有一段时间。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在各个场合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

法国因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而成为凡尔赛条约主要签约者,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

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虽然三国将会互相妥协并且最终达成了一致,但结果将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法国为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沏余万军民伤亡,而且西线战场绝大部分在法国,德国在法国沦陷区肆无忌惮的掠夺,同时使得大部分繁华的法国国土变成了废墟,法国几乎变成了一个废品国。

因此法国希望能取得德国工业的控制权以补偿自身损失,克列孟梭总理的观点也代表了法国民意,战后法**队迅控制了鲁尔工业区的重要城市如盖尔森基兴等,造成大批居民无家可归,同时法国将该地出产的煤通过铁路运至法国。

克里孟梭的主张可以简单归为以下:德国对战争中法国的损失包括人员、财产等进行战争赔偿。将其军力削减至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象征性的惩罚德**国主义以使德国再也不能恢复到旧旧年以前的政治格局,当众处死德国皇帝在战争结束前退位并流亡至荷兰。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建立莱茵非军事区。由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将德**力削减至较低水平。同时他还希望签订封锁德国海岸线的秘密条约。以便法国能控制德国的进出口贸易。

因为这些严苛的条件,克莱蒙梭也得到了“老虎”的绰号。

尤其是李秉衡得到了这一消息后,忍不住大笑了一场,历史并没有改变。法国反而提出了更加严苛的条件。

居然耍把他的岳父当众处死?实在可笑!

李秉衡并不在意法国的态度。关键是英美两国如何考虑。

尽管英国本土在战争中损失远远不如法国,但仍有许多英军士兵在战争中丧生,因此英国国内广泛的民意仍希望严惩德国。不过劳合乔治也认识到,一旦法国提出的条件全都得到满足就会成为欧陆的级强国并破坏欧陆均势,这和英国意图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的传统政策相悖。

同时乔治对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政策感到忧虑,因为英国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赞同签订秘密条约封锁德国海岸线。

劳合乔治希望在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主张和克莱蒙梭严惩德国的主张中找到一条中间路线,他竭力主张提高英国在战争赔款以及德国殖民地的份额。

他和克莱蒙梭因英法两国都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都不赞同“民族自决”政策。

同时乔治清醒的意识到过于苛刻的条件会激起德国强烈的复仇心理。这对争取长期的和平局面不利。

另外德国还是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过分削弱德国的经济同样会使英国经济受损,而他和克莱蒙梭都认识到此时的美国已经成为经济强国,而且在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所以“民族自决”主张在和会召开时被二者有意的忽略。

乔治的主张可归为如下几点:保证英国的海上霸权,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英国;削弱德**力至较低水平;德国进行战争赔偿但不可过分以免激起德国的复仇心理;帮助德国重建经济。

实际上。很多人并不想过分的削弱德国,欧洲的内斗应该要结束了。他们普遍担心法国队德国惩罚过甚。

美国已经强势崛起,要不是在战争中同样损失惨重,只怕已经拥有让世界霸主英国胆战心惊的实力

而东方两强同样飞跨越,南华更是派出了舰队不顾协约国的颜面。炮击了意大利与希腊,将欧洲视若无物。

加上苏俄与帝俄分割俄罗斯的现象出现。欧洲比任何时候都要虚弱。

将来欧州不但要面对美国的挑战,更要面对东方两强的挑战。

过去的鱼版。怎能爬到头上,这是万万不能的,欧洲不能接受这样的羞辱。

尤其是劳合乔治,他至今对李秉衡与徐锡麟在大英博物馆的表现难以忘怀,可以说留下了阴影。

或许有一天,东方两强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再次的与大英帝国站在对立面,或许大英博物馆会遭受一场抢劫,谁知道呢?

就像当年庞大的东方帝国。同样遭到了无止尽的羞辱一般。

在这样的形势下,劳合乔治倾向于多倾听美国的意见,争取美国的帮助。

在美国参战前后。美国国内盛行孤立主义,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7威尔逊民众普遍认为应及早从欧洲事务中脱身。

因美国在一战中通过贸易受益并成为第一经济强国,政府倾向于安抚德国并保证平等的贸易机会并顺利收回战争债务。

但是参战后将近的万美国士兵的伤亡,还是让美国哀鸿一片,充满着悲观情绪,认为实际上美国并没有赢得战争。

美国应该强势挑战英法的地位,不能赞同过分削弱德国,这点跟李秉衡倒是不谋而合。

在战争结束前,威尔逊总统就提出了十三点建议,哦,现在变成了十四点原则。

该建议比英法两国的条件都更宽松,更容易被德国民众接受,与李秉衡的设想大致相同,只是李秉衡关于保留德意志帝国的设想有所区别而已。

美国民众普遍不希望再次生世界大战,基于此威尔逊总统感到过分苛刻的条款会造成德国的复仇心理,战争将无可避免。因此他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持国际秩序,即国际社会提供保证以避免弱国遭到强国侵略。

但欧洲强国普遍认为这种构想过于理想主义且不符合欧洲各国的实际,而且这种政策将会导致美**事力量过分卷入国际事务。

威尔逊意识到为了达到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他的十四点建议需要做出妥协。

而且他坚持“民族自决,小政策,例如网从一战后的德国和俄国中重新获得独立的波兰。同时他极力反对建立秘密条约,例如秘密军事联盟等。不过他同意要削弱德**力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旧月日,在欧洲的各家大报社纷纷刊登了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并且给予了详细的说明,很显然,由于美国的强势,威尔逊的十四点已经开始显露威力。

公开的和平条约应该以公开的方式饰结而成。

在各国领海以外的大洋和水域,有绝对的航行自由,不管是在平时或战时都一样。

尽最大可能地消除经济障碍,并在所有同意接受和平及协同维持和平的国家之间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互相充分的保证各国的军备减少到符合保卫国家内部安全的最低程度。

各国对各殖民地的权利的主张,应该做自由,开明和大公无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