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姓名迷中留(1 / 2)

如意钩 萧健 0 字 2022-04-24

 “杨甫修!”张三先生语气很坚定的说。

“杨甫修?这又是谁?”谌嗣年疑惑地问。

“前次公子与在下依据张璘誊写的三部大账和记载在原来六本旧账中的眉批,找出了案情中错误的时间节点,而在账簿中公子也根据张璘所示秘语推演出一段话……”张三先生继续恢复了他慢条斯理的语调。

“那是根据张璘所做的眉批中选出来的六个字,凑在一起就是`仿朱十六之事`。可这朱十六到底是人名,还是年代,还是数字,还是代表其他什么下官暂时还不知道。”谌嗣年接过话头说,“如此看来,张三先生是有所收获了?还是从后面的那个不明所以的诗句中找出了答案?”

“正是!”张三先生洋洋自得的说。“朱十六,是人名无误,而且公子您看,当张璘在写下这些暗示的时候,`朱`字并没有缺笔,这是对皇家的大不敬,可是张璘为何这么做?同样,朱十六是谁?如果是皇家之人,按多年熟知官场习惯的张大人应该知道缺笔的重要,而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张大人又没有必要不写他的全名,要知道我大明锦绣江山,社稷千里,南七北六十三省,乡野之间叫这个名字的人数不胜数,张璘大人没有必要将一个草莽之人布衣平民的名字写在这么重要的证据之上。”

谌嗣年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而说到这里,张三先生突然故作神秘状,压低声音说:“据在下所查证,这朱十六,正是太祖皇帝的晦号!”

“啊?”听闻如此,谌嗣年的确有些惊讶,因为所有大明子民都知道太祖高皇帝叫朱元璋,字国瑞,何来朱十六之说?

只听张三先生继续说道:“太祖高皇帝如果在世,现已百岁高龄,那么百年前的事情随着战事频起和江山更迭早就湮没了,而太祖皇帝坐拥天下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将自己原来草莽之名去掉,在下也是在一本野史当中偶然查到的。而写这个野史的人,就是当年张士诚手下的军师施耐庵。”

“施耐庵?”谌嗣年又有些迷茫,突然他想到月余之前在乾清宫皇帝朱瞻基对太子朱祁镇的对话,可是这些又与杨甫修有什么关系呢?

“当年施耐庵是张士诚的军师,但是被张士诚的部将排挤,不得已辞官而去潜心修书,今世人皆闻其《水浒传》,可却不知之前施耐庵也曾做过其他的杂书野谈,而他有一个得意的弟子就是罗本,就是施耐庵与罗本的一些杂书和信札往来中,提到了太祖皇帝的晦字,那时施逆附庸张逆士诚,自然对太祖皇帝无甚好感,言语之中大不敬也是常事。”

“罗本?就是那个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罗贯中么?”谌嗣年问。

“正是此人。”张三先生继续说“施耐庵在给罗贯中的一封书信中曾经提到,太祖皇帝当年割草放牛,梯度出家时曾用过一个名字叫朱重八,而十六正是重八之意。太祖皇帝举义兵之后,才用现在的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