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惊梦(1 / 2)

未央宫 珞璎璇玑 4718 字 2019-09-13

 纯熙元年,初夏,朝霞宫。

“启禀娘娘,皇上已经下朝了。”一个小宫女急急忙忙地从宫门跑来,一见淑妃在亭中乘凉,赶紧来报。

淑妃接过子莺递来的冰镇莲子羹,轻抿一口,抬眼看了看那小宫女,轻声道:“瞧你跑得那么急,发生什么事了?”

“回娘娘的话,皇上一下朝就说要到朝霞宫走动。”

“大惊小怪。”淑妃娇嗔,面目含笑,“领了赏就下去歇着吧。”站在一旁的子莺连忙从八角珍宝盒总掏出一对玉镯,赏给那报信的宫女。小宫女脸上红扑扑的,接过玉镯,叩谢后欢欢喜喜地退了下去。

“娘娘好福气,子莺看哪,皇上心里可就只挂念着娘娘。”子莺轻轻的摇着团扇,微风缓缓袭来,淑妃心里更加舒坦,笑嗔,“贫嘴,仗着是本宫的陪嫁丫鬟,总爱胡言乱语。”淑妃兴致一起,伸出玉手就朝子莺的胳肢窝里挠,子莺被挠的奇痒难耐,连忙求饶,“娘娘就放过子莺吧,子莺再也不惹娘娘生气了……”

淑妃正要放手,就听到一低沉的男音响起,“是谁那么大胆,惹朕的媛媛生气了?”

一众宫人看到是皇上驾临,赶忙跪下行礼,淑妃也不敢怠慢,刚要跪下,皇帝就一把将她扶住,揽入怀里。见次情景,子莺带领一旁的宫人识相的退了下去。

“夏天衣服单薄,跪在这石子地上,你肯定会吃痛。朕可舍不得。”皇帝轻柔地拥着淑妃,神色温柔。淑妃与皇帝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甚好。淑妃十五岁及笄时就嫁予当时还是三皇子的君皓,至今已有五年,膝下育有两位帝姬。虽没有生下皇子,凭着与皇帝的伉俪情深,长宠不衰。

“皇上,”淑妃面色绯红,含羞地低下了头,“也不怕别人笑话。”

皇帝托起淑妃的柔荑,温柔地握在手中,“都是两个帝姬的母妃,还那么容易害羞。”

淑妃皱眉嗔道:“皇上是嫌弃人家老了。”

皇帝含笑,“在朕心中,媛媛永远不会老。”感受到皇帝的温情,淑妃幸福地落下泪来,作为后妃之一,能得帝王之爱,那是怎样的福气。

“怎么哭了?”皇帝抬起淑妃的脸庞,那梨花带雨的模样,我生忧怜。

“臣妾是开心,皇上能待我这么好。只怪臣妾不争气,一直没有给皇上生下皇子。”淑妃想起已生下大皇子的德妃和二皇子的贤妃,她们又比自己年轻两岁,更加觉得那是肉中的深刺,久久不能拔除。如今虽凭着自己与皇上相交多年的情谊在后宫立足,可总有老去的一天,帝王的恩宠,又岂会永远。在后宫没有稳妥的依靠,只怕再过些时日……想到这里,淑妃轻咬银牙,皇上即位三年以来,一直没有立后,自己是皇上的即位前的正室,按理说成为皇后无可厚非。可是,都三年了,皇上一点动静也没有。看来,是该有所动作了。

皇帝看淑妃的脸色有变,遂安慰道:“帝姬也是朕的心头肉,媛媛就不要多虑了。看你脸色不好,早点休息,朕就不打扰你了。”说罢,召来淑妃的贴身宫女子莺扶淑妃回房。在太监的起驾声中,皇帝的辇轿渐行渐远。

皇帝一走,淑妃就恨恨地瞪着窗口,怒道:“都是那两个女人,以为母凭子贵。我看她们能贵到什么程度!”

“娘娘息怒。”子莺劝道:“先开花后结果,娘娘不必--”

“啪”地一声,一个重重的耳光狠狠地掴在子莺脸上,瞬间便起了殷红的指印。子莺面不改色,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结了那么多年,也没结出一个好果子来,我还有多少时光?”淑妃大声骂道。突然想起了什么,径直走到门口,问那战战兢兢地跪在门外的小太监,“皇上现在去了那里?”

小太监哆哆嗦嗦地说道:“回娘娘的话,皇上是去了……储秀宫。”淑妃一怒,一脚将小太监踹倒,小太监趴在地上不敢动,一群宫女太监赶紧跪下磕头,“娘娘息怒--”

淑妃视若无睹,双目阴寒地望着储秀宫的方向,咬牙缓慢地吐出两个字,“德妃……”

德妃本是淑妃的远方表妹,少有往来。当年皇上初登基,将淑妃从府邸接进宫,封为四妃首位。府中的其他妾室,她都以各种理由打发出府,就怕皇上今后会顾念旧情。而德妃正是在纯熙元年进京探亲,得知她在宫中,边进宫探望。面圣之后,德妃就使出浑身解数引得皇上垂青,碍着淑妃的情面,皇帝直接封为正三品婕妤。一年后生下大皇子,皇帝擢为正一品德妃。在别人眼里,是姐妹同心侍奉皇上的佳话。只有淑妃心里雪亮,她的表妹,从一开始就策划着这一出戏,怪只怪自己当初自恃甚高,以为皇帝还是曾经的三皇子君皓……

“娘娘,恕奴婢多言。”

淑妃一看是子莺,那脸上淤青一片,心下不忍,便缓了语气,“你想说什么?”

子莺道:“娘娘可以多去慈宁宫走动。”

淑妃不解,见子莺神色有异,转身旋入内堂。淑妃卧于贵妃榻上,待子莺关上门,方才问:“慈宁宫怎么了?”

子莺走到淑妃身侧低语:“娘娘,奴婢愚见,有些话,如果是让太后去说,自然会事半功倍。”

淑妃会意,脸色好了几分,“柜子里有皇上御赐的膏药,你拿去涂了。回头叫上两个机灵的宫女,陪本宫去给太后请安。”

******************

淑妃来到慈宁宫时,太后正和几个宫女逗弄着皇帝前些日子送来的鹦鹉。淑妃见太后心情不错,更是欣喜,通传后,行至太后跟前就行三跪九叩大礼。

“儿臣参见母后,母后万福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