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绿鬟红唇弄白玉(1 / 2)

酒醉良天 绮白 2583 字 2019-09-12

 等三人在镇外的一块荒地里为桑老头填起一座崭新的坟包,早过了晚饭时候。()小家小户的各自关起门来窃窃私语,或是谈论起古家兄妹鹊巢鸠占的野心,或是说道桑晴晴的人小鬼大。

原来桑家是开豆腐坊。桑老头早年离乡,待回到镇上的时候便带着襁褓中的孙女,与孙女相依为命近十年了,他是寿终正寝,老死的。两天来,镇上的人只知道豆腐店关着门板不做生意,镇上的居民断了豆腐吃,以为是跟往年一样桑老头带着孙女突然离开几天去祭拜早死的儿子媳妇。谁都没有想到竟是桑老头坏了。就连最贴隔壁的邻居都没有在夜里听见桑晴晴的哭声和响动。

“你说她是不是缺心眼,爷爷死了,居然都不哭,弄个外乡人来帮忙一埋了事,真是白养了十来年。”

“我看是那个外乡人没安好心,他现在上无片瓦遮风,下无寸地立锥,假惺惺地做件好事就白得一个豆腐坊。别看桑家丫头现在小,我看出来了,是正宗美人坯子,再过几年就能成豆腐西施……”

还有人这么说:“你们看,古家的哥哥和妹妹哪里有一点相像的地方,没准那女孩也是他路上拐来的。”

不管他们怎么在背后议论这兄妹三人短长,这些人终究还是得了福利的。因为古家兄妹在桑家安顿下来的第二天,枫陵镇居民的饭桌上又出现了豆腐菜。

那些怀着各样心思议论纷纷的人唯独没有将事情往最温和的方向思考。是坚强的桑晴晴愿意收留流浪的兄妹,也是善良的古家兄妹不忍心不照顾孤女桑晴晴。

人们只看见了豆腐的白嫩滑软,却不知道世上做活有三苦,“打铁、当兵、做豆腐”,做豆腐也是重体力活。哪里是个头还没有磨盘高的桑晴晴一人做得来的?

自此,古大巴每日的活计就分成了两份——做豆腐,卖牛肉面。每日月斜向西天,天色未明时,他便被桑晴晴从地铺上拽起来。灰马雪虎站在天井里摇着尾巴,温顺地由着古大巴把它套上磨盘,蒙住眼睛。它喷出一大口白蒙蒙的水汽,来发泄心中的积郁,却依旧乖巧的没有发出嘶鸣。雪虎是一匹还处于青年时期的漂亮马匹,它是骄傲的,它也有这资本骄傲。对它而言,拉一部简陋的马车已经是折辱的极限,没有想到紧接而来的还有更大的苦难。这种痛苦绝对不是因为沉重的体力劳动,而是因为江南柔弱的地皮经不起它猛烈奔跑的踩踏。它很久没有癫狂地嘶鸣了,只能重重地喷出一口白汽。古大巴用手轻轻地抚摸雪虎后颈的鬃毛,手指关节棱起,又立刻放松。

桑晴晴与古小红合力提着一桶隔夜泡好的黄豆走进天井,这时雪虎已将石磨拉动。它一转圈,天井就显得局促了,古大巴没了站的地方,正好回去炉灶上炖他的牛肉牛杂,和他的面粉。而桑晴晴和古小红贴着墙根站着,配合着雪虎转圈的节奏,蝴蝶穿花似的跑进去,把小勺里的黄豆填入磨盘上的小孔,加水。磨孔太小,每次只能容下一两勺黄豆,她们必须一刻不停地跑,眼疾手快,更要把握好黄豆和水的比例,磨出的豆浆才能不稠也不稀。这些小红原本是不懂的,但对于这种活,她颇有天分,只看桑晴晴做了几次便掌握了要领。

对两个小女孩子来说,在寒冷的深秋清晨这样一刻不停的跑着,倒可以暖和身子,做得熟练了,便也好象是一个小小的游戏,渐渐开始有了乐趣。慢慢地她们便可以轮流工作,轮流休息,间或还可以小声聊上几句。

磨完豆浆,便又轮到古大巴的差事了。他将已经煮熟的牛肉连同大瓦锅从厨房灶上端下来,放到隔壁灶眼上温着,把两个丫头磨好的豆浆提来倒入桑家做豆腐专用的大锅里,女孩们在灶上添柴。先用猛火,渐渐放小火头,直煮得生豆浆起了胶,天才蒙蒙亮。

晨起觅食的鸟儿才清脆的叫着盘旋在枝头,她们已经开始拆下门板,为早市做准备了。豆浆可以留下两桶来卖,其余的倒入大缸,做豆腐。就连豆腐也有两种点法,用盐卤点出的是黄而粗的北豆腐,石膏点出的是白而嫩的南豆腐。这中间的半成品,豆浆、豆腐脑,都有人来买去当早点。豆腐做成以后,便可以继续加工成豆腐干和豆腐皮,油豆腐,各色厚薄百叶等,但这一切的一切,若少了膀阔腰圆的古大巴,凭这两个女孩子,便不能把酒坛大的石头压上模具,自然做不成这些。

镇上那些爱闲扯是非的人一面对豆腐坊新的兄妹三人组合以及豆腐坊姓氏归属大力猜测着,甚至有打赌的,一面却异常积极地前来打豆腐,喝豆浆,就连带古大巴的清汤牛肉面摊生意也因此火爆起来。古家兄妹和桑晴晴的三口之家,也就这样安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