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商议(1 / 2)

 李炳海和徐石樵互看了一眼,没过多久李炳海便说道:“这一条没有问题,本来汴水就是应该疏浚的,只不过我们确实没有想到可以征集流民过来疏浚。如此人力等到了保障,而且……”

李炳海说到一半没有说下去,我淡淡的笑着,心道,“而且这些人价钱好商量。”疏浚河道以求长远,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这项工程由我的人来真正实施,这对于我的意义可就不一样了,这理念走在计划之前,计划走在实践之前,抢得先机就是抢得主动权。这“清野”之策就是要将汴淮先拿下。但是这些流离失所的流民价钱是好商量,组织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后期的矛盾也不是现在可以设想的,叶志迁啊,你什么时候能够犹豫完?

不过这一些,我是不会显露出来的。

顿了顿,我继续说道:“这大齐入大燕的问题还不大,但是大齐入大蜀的问题就有些棘手了。总结这几十年来在三门峡行船失败的教训,我有这几条改革措施,还请两位管事商议。”

李炳海做了一个恭敬的请的动作。

我继续说道:“这几条措施实施之前需要对所有通行于三门峡的船只进行严密的组织和安排。这是我列出的组织编排样板,我们边看边说。”我将两份图表和数据表递给两大管事,自己手拿一份,然后说道:“接下去所有的船只,十只为一纲,每纲配蒿工五十人,挽夫三百人。我查过以前失败的案例,发现过去挽夫的纤绳易断,造成船毁人亡的事故。如今我们从巴蜀、襄汉等地采集调运大批上好的竹子和麻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强有力的安全保障,那些挽夫怎会真正的卖力工作呢?所以这第二条,我希望两位管事一致同意调运材料编成坚实的纤绳。并且规定不时的换用新地,从而保证纤绳不被拉断。.SHu只有这样,过三门峡的船只,通过水中和岸上人们的同心协力,严密的组织和配合,船队才能以最小的风险性顺利通过三门峡。这第二条固本之策。不知两位意下如何?”

这次两人没有互使眼色就同时微微点头,如此一来确实可以减小这长江天险上的风险性。如此一来,总比让大量地船只在这里喂鱼的好。所以,李炳海说道:“这一项,我做主同意了。等一会我就拟信传达指令。”

我微微点头,表示满意。但眼珠一转,我又道:“这纤绳的牢固措施,我有一个下属精通此内,所以这项工程我想派他去做一个监工。把关所有的纤绳的合格情况。”

李炳海也同意道:“是该如此。”

这一次我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掩盖住自己嘴角差点显露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