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偷听(1 / 2)

 从里面的人谈话的内容中我可以判定,说话的共有四个人。而除了苏聂中,另外三个都是大有来头,他们分别是去年的恩科三甲,状元石克凡,榜眼李荆以及探花卢思文。也难怪苏聂中会跑进他们三甲的房间,苏聂中正是为了考科举才来的建城,如果可以得到去年的三甲指点一二,那对于他的考仕之路会帮助良多的。只是不知道本应谦虚求教的苏聂中怎么就跟他们产生了争执,真是读书之人不懂得变通!

我的耳朵近乎贴在房门上了,因为他们的谈话内容中有我所关注的一个人。

按照他们的谈话,我知道他们正在为一幅画的真伪发表着各自的见解。而这一幅画本来是探花卢思文想要送给那位素琴小姐的。他花了千金才购得这幅画,想在送佳人之前给自己的几位年兄共同赏玩赏玩,大家正在好好欣赏佳作的时候,却突然跑进一个不速之客。这也不算什么,在这种优雅的地方碰到文雅之士共同赏玩也是人间一大乐事,可是没想到这个愣头青,将画盯了半天之后就一口咬定这副乃是赝品,这才引起了争执。

话说苏聂中将画看了几眼之后就发现了此乃赝品,他其实很想一语点破。但是他知道自己今日前来的目的,所以就隐忍着。可是这三个人只是围着这幅画不痛不痒的夸奖着,顺带着还互相吹捧几句。苏聂中实在是听不下去了,才道出了自己的见解。照他再三思考,必须说的理由有三。其一,为了自己的利益明哲保身、缄口不言这是懦夫、欺诈小人的行为,与诗书所训相左;其二,卢思文以真画的价钱买了假画,他不道破就间接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其三,假画充斥,终使后人难分真假,他一个有志向的读书人有责任肃清书画市场。

这时候我听到一个骄傲而沉稳的声音说道:“此副《山中来客图》必为椒山居士真迹。椒山居士少年时期任侠负气,15岁时就成为了先皇三卫近侍。大燕入侵之前因仗义直言,激怒当时亲燕的权贵才被迫辞官。但是椒山居士去离建城之前仍作诗云‘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气势是如此的壮大。日后虽然未得机会重回朝堂,但是椒山居士身处江湖之偏远,仍心念庙宇之殆危。所以在居士看破世情的散淡闲静中总有一份无奈和忧伤。居士这段时期内的所作都带有这种矛盾的风格。所以你看此画一改居士先前的青绿山水而成为水墨山水,恬淡秀丽中笔锋却凌厉迅疾,似乎画作之时,居士带着满心的郁愤却力求冲和平淡。画中云雾扑面而来,山水似乎都在动,居士正是借此画抒发自己心念朝堂之情。”

这时候,听到苏聂中的声音说道:“冯佐郎说的确实有理,椒山居士对大齐朝廷的忠心天地可表,而且椒山居士为人本就深重情谊,他表面看来宁静雅洁的画作中常有一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这正是他对于大齐朝堂念念不忘和一腔报国之志难酬所致。但是诸位请看,从款识来看,这幅画上款是‘寄全椒山中道士’,下款是‘大佑二年九月重九敬制’。我们都知道,在大宁二十五年的时候,大燕罢战撤军。大齐百年基业得以保全,先皇也安然仙驾。先皇仙驾之后,椒山居士断了自己再仕之心,因此早年刚健明朗的风格余韵也便逐渐走向真正的冲和平淡。居士在大佑元年曾三次拒绝当今国主的邀请,一心追求隐逸的宁静。此后居士的画风就转向了高古清雅,画境也由惆怅衰飒转为明净淡泊。而此画,落款为大佑二年。居士于此早已慰藉于山水之美,怎会有如此悒郁寡欢之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