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浪淘沙 第十六章 国有良相扶社稷(1 / 2)

 湖之畔,月照高楼,文敛知道其婆婆说的是谁,可下脚步,举头望了望远方——那些人,可以信任吗?

会被背叛的人,那是因为他身上有可以让人出卖的价值,而她也不妄自菲薄,现在的她,有太多能让人出卖的东西。作为文氏后人的一名继承者,她可以说是风头正劲,炙手可热,否则哪里会有当日悬崖被困的事发生。

所以现在她正好能遮蔽锋芒时,贸然前去,很有可能自投罗网。当然也有可能是她想错,若她真去了刚好可以得一助力也说不定。

文敛举步,却不知该迈向哪个方向。

唉,当不知有谁可以相信却又必须选择一个相信的人时,那已经不是选择,而是一次赌搏。输了固然会落不得好结果,赢了却也不值得可喜。

文敛最后微微了一口气,迈步向前方走去。

当文敛出现在大街上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人盯上了,在她思考着是找家客栈等下去,还是马上自己行动时,她的身后,一双闪着仇恨光芒的眼睛眨也眨地看着她。

文敛那样闷走着,忽然看见前方的人纷纷闪避,本来热闹的街市瞬间安静下来,人们彼此间让出了一条道。文敛被人群推着退到了一边,她暂时停止了自己的思考,跟着别人一起向前方望去。

缓缓行过来的是一辆马车,一辆是宽大朴实的马车,赶车的车夫眼睛注视前方,双手稳稳地执着缰——像是很习惯这样的场景,虽被大街上那么多人围观注视着表现地很平静。

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群注视的焦点并不是在那个马车夫身上是那一辆掩着厚厚帘子的马车。众人脸上不约而同挂着尊敬或敬服的表情,文敛看得出,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不是因对方的身份地位或其他什么外在的东西而衍生出来的。这样看来,那里面坐的很有可能是一名官员且是一名官职不小而深受百姓爱戴的官员。

马车从人群中穿。渐渐走远。却还有许多人留在原地目送着马车地远去。直到马车走去了很远市地热闹才慢慢恢复。尽管如此。在场地却没有人发表一番议论。依旧各自做各自地事。

文敛眼神微凝着马车离去地方看了一眼。在民间能得如此威望地。她想到了一个人:癸丘丞相。裴修简。

当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癸丘国皇帝无能。太子夺权臣相互倾轧或逢迎拍马。朝纲已经败坏到相当程度而还能维系不至崩溃。全赖一人之力就当朝丞相裴修简。

裴修简乃是二朝重臣。所以即便是太子栾豫也要对其忌惮礼遇。在癸丘国战败朝廷越发**之时修简便如一株屹立不倒地松柏一样。成为癸丘一国地支柱。

他选贤任能。关心民生。整治朝纲。心怀百姓。癸丘国地百姓说。正是因为有了裴相爷。他们才得以有片瓦遮风挡雨。有一顿饱饭吃。所以他们宁可没了皇帝。也不愿没了裴相爷。

而裴修简虽有如此威望。却是个极不喜张扬地人。行事极为低调。不结交官员。不收纳门徒。出门不带随从。吃住与民间普通百姓同。听说曾有一次。癸丘某地发生水患。几个县上万人流离失所。许多人没被水魔夺去性命。却在逃难地途中活活饿死。那个时候。玄启城里地达官贵人依旧夜夜笙歌。过着酒池肉林一般烂地生活。而裴修简只带了一个人就赶去发水地地方。见了当时地惨状后泪洒当场。硬是不眠不休地持续了数天与当地官员讨论计划出一个合适地方案。将灾民安置好了。以及如何治理水患。重建灾地。以最快地速度给流离失所地人们重建家园。

那些得他援手才又有了家的人,在新建的屋子里供起了长生牌位,日日祈祷望裴相爷能够长命百岁,无灾无难。当地也建起了裴修简的生祠,听说香火很是旺盛。

有人说当朝丞相何以要亲自去料理一场水患,却丢下整个朝廷擅自离京。如果他知道那个所谓的朝廷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知道裴修简连连上书却被太子一句:丞相若是如此心系百姓,何不亲往安抚。给挡了回来时,就知道离京亲自前往的裴修简是心痛到什么程度,又是失望到什么程度了。

可以说,战败后的癸丘国,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已经降到最低,甚至有无此朝廷也是无所谓的事,全国各地暴动起义时有发生,全赖裴修简从中幹旋,重振朝纲。

上善珑说过,要败癸丘国,或许只需败

一人而已。

文敛一边想,一边低头默默往前走着,感觉到迎面有一人走来,她稍稍往旁边移了移,依旧没有抬头。

可是,她往左边移过去,那人也跟着往左走了一步,她往右边走去,那人还是跟着往右走——这不分明在拦她的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