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文圣孔丘(1 / 2)

 次日刚一上线,铺子的NPC掌柜就送来一封帖子。冷惊然打开一看,原来是司马迁罪名得以开脱,已经出狱了,午时在府中摆下庭宴,要好好感谢冷惊然。

冷惊然露出微笑,他知道这第二圣的任务马上就可以圆满终结了。陪着张韶涵在二楼的工作间做皮甲,到了中午时分,有个NPC小伙计上来通报,说是司马大人的府邸派马车来接冷惊然去赴宴。冷惊然心道还真得有人来接,司马迁的府邸不像刑部尚书的官府这样显眼,没人接还真找不到。

坐着马车,没一会就到了,这府邸离皇宫也不是很远,估计京官的府邸都建在皇宫的周围,好方便每日上朝吧。

马车一到,府门大开,司马迁亲自出迎。附近的玩家纷纷议论,有人又接到什么大任务了,搞那么大的声势。

随司马迁进了中庭,见庭院中已经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宴,司马迁这时是精神抖擞,和在牢狱中见到的状态完全不同。估计是得以恢复官职,心情也十分舒畅吧。

酒宴上,司马迁一个劲说着感谢的话,把冷惊然捧得脸都有点红了,连称不敢。冷惊然自从在网上查过司马迁的资料,对司马迁也挺佩服,无论环境如何变动,他坚持完成了《史记》这部硕今中外的史书。

现在《史记》的原作者就在眼前,虽然在游戏里头,不过冷惊然还是和他聊到了这些。两人聊得很尽兴,虽然冷惊然知道这司马迁只是个游戏里的数据,而这些关于《史记》的资料也是后世整理出来的,但是比网页上的资料齐全很多,冷惊然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这个话题告一段落的时候,系统提示来了:玩家完成史圣司马迁环节任务。

冷惊然听到系统提示后正在想下一环节的任务上哪去找,因为司马迁的任务是杜康给他的,那下一环节是不是也该司马迁给他呢?

这时,司马府的家丁来报,孔先生来访。冷惊然起身道:“既然司马先生有客来访,在下告辞了……”

司马迁把他又按回了椅子上,笑道:“冷大仙不用着急,这仲尼是我的至交好友,正好冷大仙也可以认识一下……”

正说着,一个穿着宽大青色长袍的中年文士走了进来,“呵呵,恭喜司马兄脱得牢狱之灾……”

司马迁也很高兴,“仲尼啊,我能获得陛下赦免,完全靠这位冷大仙赶赴匈奴,千里擒凶。”

那文士闻言对冷惊然一躬到地:“哎呀,原来是冷大仙当面,大仙是司马兄的恩人,也是仲尼的恩人,请受仲尼一拜……”

冷惊然连忙扶起这文士,“不知兄台是……”

司马迁笑道:“仲尼,先落座吧,冷大仙是随和的人。”

家丁把酒席撤下,再送上茶水,三人重新坐定,司马迁道:“冷大仙,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至交好友孔丘孔仲尼!”

冷惊然心中一动,孔丘?这名字怎么那么耳熟,“呵呵,孔先生,你的名字听着十分耳熟……”

孔丘道:“大仙不知,世人都称仲尼为孔子,本身的大名却很少有人提起,所以大仙听着耳熟却想起来……”

司马迁补充道:“冷大仙,仲尼可是大名鼎鼎的文圣哦……”

冷惊然现在对带“圣”字的人可说是已经成条件反射了,“啊……文圣孔子,如雷贯耳啊,久仰久仰,哈哈……没想到今天亲见大名鼎鼎的孔先生,实在是在下的荣幸了……”

冷惊然嘴里那么说,心里直嘟囔,这游戏公司还真会恶搞,孔子是春秋后期的人,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人,这两人还称兄道弟,还以司马迁为长,怎么有点像关公战秦琼啊……

不过虽说如此,冷惊然对孔子还是十分敬佩。

司马迁开始介绍孔子的丰功伟绩,这位孔大先生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冷惊然不由感叹,现世的贫富观念十分严重,怪不得人说科技越发达,生活越堕落,把这些优良的传统都抛弃了。

孔子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就是有名的72门徒了。

孔子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而他的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下来,整理成册,就是著名的《论语》了。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两千年啊,整整两个世纪啊,怪不得古代的帝王都想操控文人,操控了文人就等于操控了世间的言论,可使得自己的帝位更加稳固。

三人又谈到了孔子发展儒家的心得,一谈到这话题,这位孔老夫子可说是滔滔不绝,“我认为教化世人,应该以‘德’字入手,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都很重要,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一个‘礼’字,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一个‘仁’字。人们应该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国家则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

一番话讲得冷惊然狂汗,什么世界大同,完全是理想主义啊,柏拉图式的,有可能实现吗……

不过谈着谈着,冷惊然见孔子的脸上露出一丝忧色,问道:“孔先生是否有为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