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1 / 2)

聊聊三国 西风教主 0 字 2022-03-21

 三年过去了,曹操积攒够了舟船和粮食,终于可以再找孙权报仇了。

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选择好路线,最好的路线当然是水路,省时省力还省钱。

赤壁之战时,曹操从江陵下水,拐过了洞庭湖,最终在赤壁被孙刘联军阻击。之后江陵乃至整个南郡都被刘备牢牢控制在手里,想再走这条路已经不可能了。就算能走,估计曹操也不敢走了。

这一次曹操的行军路线是先从邺城出发,一路南下到达谯县(荀彧从许都来此等候),然后乘船沿涡水驶入淮水,再沿淮水驶入肥水(中途路过寿春,荀彧因病被留在此处),再沿肥水驶入施水,再沿施水驶入巢湖(中途路过合肥,是军事重镇),出巢湖后经濡须水直抵长江。

曹操的这条行军路线非常合理,虽然前半程是陆路,但行程不算远;后半程全是水路,吃着火锅唱着歌就到长江了。

孙权为了防备曹操,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迁治所。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九月,即曹操出兵一个月之前,孙权将自己的治所从京口迁到了丹阳郡的秣(o)陵县,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意为建功立业。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孙权在建业的西部依石头山建了一座石头城作为建业的屏障,这就是南京被称为石头城的原因。

第二件是建坞堡。孙权在濡须口“夹水口”建了一座濡须坞,形如偃月(半月形),因此也称“偃月坞”。“夹水口立坞”就是说这座坞堡横跨濡须水东西两岸,将濡须水夹在中间。那濡须口在什么地方呢?

这里“口”指的是水口,常用于某条河流汇入长江、黄河等处。比如“夏口”、“油口”、“渭口”等等。这样看来,濡须口应该是指濡须水入长江的水口。

然而孙权如果在这个“濡须口”布防,是违反军事常识的。因为曹军只要从濡须水登陆,就可以从陆上围攻濡须坞,濡须坞完全没有作为军事要塞的价值。

濡须水从巢湖南流至长江,中途要从两座山中间流过,这两座山东面的叫濡须山,西面的叫七宝山,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出水口才是真正的濡须口。

据《无为县志》记载,“巢湖水向东南流,经七宝、濡须两山对峙间,以‘口’名之,即‘濡须口’。”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濡须水在今安徽庐州府巢县南,源出巢湖,东南流经无为州,东入江。濡须坞在无为州东北五十里。”

这两个记载是吻合的。

濡须口是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水口,而不是濡须水入长江的水口。

那孙权为什么要在濡须口抵御曹操,而不是依托长江在南岸布防呢?

原因有两点。

第一,濡须口依托山势,敌人的陆军展不开。

第二,长江不可守。

长江几千里长,渡口太多,全线布防需要太多兵员。因此,南方政权想要抵御北方政权的入侵,就不能让敌人进入长江,最好把防线推到淮河流域,这就是所谓的“守江必守淮”。

淮河因此也成了北方政权与南方政权的天然分界线。南北朝时期,前秦与东晋就是以淮河为分界线;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与南唐也是以淮河为分界线;宋金时期,金与南宋也是以淮河为分界线。

对于南方政权而言,如果淮河没守住,防线可以后撤至襄阳——合肥一线;如果襄阳——合肥一线也没守住,防线可以后撤至江陵——濡须口一线;如果江陵——濡须口一线也没能守住,那就只能依托长江防守,这是最坏的结果,战争的主动权就完全控制在敌人的手里了。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头看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