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2 / 2)

由于老师教过的学生太多,所以老师未必记得住学生,但是学生通常忘不了老师,尤其那些很有特点的老师。他是绝对忘不了王文兮的,因为当年的她不仅非常赏识他,而且还是那种佩服加爱惜的赏识,就如同一个善良纯真的知心大姐对待自己亲爱的弟弟一样。他曾经在一篇自拟题目的作文中,写了一些非常不成熟的东西,她看了之后大加赞赏,课后把他叫去办公室单独交流了好半天。他当时很是诚惶诚恐、惴惴不安的,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个见识浅薄的年轻人不知晓世道深浅,又带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绪而匆匆写出的一点小看法而已,完全担当不起她的厚爱和美誉。但那时她却用那双清澈明亮、顾盼多姿的眼睛再一次地告诉他,他写的那些东西,至少在他那个年龄段,在那种毫无参考资料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那完全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而当时很多同学都精于计算却疏于思考的。他当时隐隐地想着,这爱思考大约也不是什么好事,否则怎么会轮到他受赏识,但是又不忍扫了她的勃勃兴致,于是就随随便便地附和了一番,并配合着她的感受恰当地谦逊了几句,还一不做二不休地就着作文的内容又深入地阐发了一通所谓的意见。本来他是希望藉此一番有些自高自大的言论来尽快结束这场非常意外的师生间的切磋的,但是事与愿违,她仿佛遇到了知音一样,和他大有相见恨晚之态,因此又多说了一些她的思想结晶和成果给他。如此一来他更是享用不了了,只可惜不能立马询问一下她,吃不了的东西能不能打包带回去。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她可是个不折不扣、分量十足的大美女,刚刚新鲜出炉的师大毕业生,如果抛开对交流思想这件事情所引起的无妄担忧和隐隐不安之外,能和这位童心未泯、性格活泼的美女聊聊天还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他年纪虽不大,心思却不小,并不因为见识短浅而不爱美女。

文兮啊,文兮,真是人如其名。

周敦颐曾写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千古名篇。他当时觉得,这王文兮像极了那位宋明理学开山鼻祖眼里的莲花,于是也就谨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信条,选择了从远处默默欣赏莲花的路子,生怕自己的粗鄙愚顽亵渎了她那朵高洁圣美的莲花。当然,那个时候他是断然得不到这朵莲花,这也是他只能选择远观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得到,他还是愿意得到的。

老师首先是用来敬重的。

近师情更怯,不敢问旧人。

当年那个一说一笑,笑起来很迷人,不说也笑,笑起来更迷人,举手投足间无不带着天生的妩媚和欣喜表情的王文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把在县城这种小建筑里打扫卫生这种小事都视作某种事业的静谧沉默的清洁工。空中不停舞动的灰尘突出地揭示了阳光的路径,也突出地展现了清洁工辛勤劳作的身影。她那散落在脸庞和颈边等处的头发也仿佛披上了一层异样的光辉,这光辉就像早晨草叶上露珠反射的光泽,清新、纯粹、晶莹。没有人会忍心打搅这份宁静的景象,他也就悄悄地退出了大厅。

回家的路上,他断断续续地回忆着王文兮过往的点点滴滴,仿佛那些带着温度的点滴触手可及。通常来讲,语文既是最好教的课,同时也是最难教的课。若教得好了,学生能体会到五彩斑斓的人文美感,并且考起试来也毫无压力,如同去风景如画的远方旅行一般,走着玩着欣赏着就到达想象中的目的地了;若教得差了,学生听起来则味同爵蜡,难以下咽,渐而对这门课望而生畏,想努力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多少理科高手都稀里糊涂地栽在这门课上面。在在方面王文兮无疑是最成功的,她经常采取分角色朗读或者编排小话剧的方式来授课,而且讲解起课来也是感情丰富,剖析到位,特别引人入胜。另外,她还大量引进相关联的课外知识到课堂,大大地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