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章小仓保卫战(上)(1 / 2)

明末资本家 么小妖 3378 字 2019-09-09

 一

如今的中国海上,势力最大的是郑芝龙,而最大的倭寇首领叫刘香。

刘香原本是郑芝龙的手下,确切的来说,刘香不能算倭寇,应该叫做荷兰寇才算正确,只不过大明在习惯上把所有的海盗都称做倭寇,让倭人背了不少的黑锅。

在刘香之前,中国海上最大的倭寇是郑芝龙,郑芝龙早年是靠荷兰人起家的,帮助荷兰人抢掠大明的商人,攻打大明的水军,然而他拚命的卖力,却没能从荷兰人哪里得到多少的好处,终于离开荷兰人,回到他的义父李旦身边,李旦是倭国侨民首领,不久之后李旦死了,李旦的势力落在了郑芝龙的手中,加上郑芝龙义兄颜思齐手中的势力也落在了郑芝龙的手中,使得郑芝龙一跃成为中国海上最强大的势力,当时有手下三万多人,战船上千艘,大炮数千门,不但几次打得大明的水军落荒而逃,更是打得福建等地的大明驻军望风而逃,手下势力越发的壮大,东南沿海一带的青壮竞相投靠。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朝庭没了办法,只得几次对他进行招安,先前时,郑芝龙对此自是不屑一顾,然而随着他势力的壮大,严重的威胁到荷兰人在这一片海上的利益,双方进行了几次海战,虽然郑芝龙有不少的战船和手下,但荷兰人的船坚炮利,双方的海战互有胜负,这个时候,大明朝庭再一次招安他时,郑芝龙终于接受了招安,任五虎游击将军。

郑芝龙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向台湾移民的人,另一个贡献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在投靠大明朝庭后,与荷兰人打了好几次大仗,阻止了荷兰人向大明的内地登陆,而引发这些战争的人却是刘香。

刘香对于郑芝龙投靠大明朝庭很不满,便带着自己的手下投靠了荷兰人,唐同带着手下扬帆海上的时候,刘香投靠荷兰人的时间还不久,郑芝龙与刘香,荷兰人之间正是风平浪静的时候,否则就凭唐同手下这点儿实力,在海上还不够人家一口啃了。

唐同在萨摩蕃建立租界的事,不但让许多与郑芝龙有关系的海商跑的去向郑芝龙诉苦,同时也严重的损害了郑芝龙的利益,不过最先对租界垂涎三尺的却是刘香。

荷兰人对于倭国这块地方一直是很关注的,历史上,荷兰人曾经凭着船坚炮利一度轰开了倭国的国门,但在与郑家利益集团的斗争中,荷兰人最终败北,让历史上的倭国最终顺利的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老死不与后来的清朝相往来,直到西方列强的战舰再一次光临。

得到唐同在萨摩蕃设立租界的情报,刘香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一情报向他的主子荷兰人报告了,那荷兰人自然不愿意有人来侵犯他们的利益,他们早已经在倭国设立了商馆,在荷兰人的眼中,倭国这块地方已经是他们的盘中餐,哪容得唐同来抢他们的利益。

很快,荷兰人派了三艘战舰,八百士兵,汇合刘香的大小数百战船,近万手下向着倭国的萨摩蕃杀去,这一消息,也很快到了郑芝龙的手中,让本欲对唐同动手的郑芝龙停下了军事行动,打算在一旁看个热闹,捡个便宜。

郑芝龙知道唐同手下只有手下数千人,战船百来艘(没有火炮的那些小船只能算炮灰),火炮近千门,实力比荷兰人与刘香差的太远,却不知道,唐同现在手下的五千人,人人都配备了后膛枪,另外还有原本是商船上的水手近五千人,跟着黑皮做海盗的一万来倭人,都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

郑芝龙为了让双方打的热闹些,把荷兰人与刘香要袭击小仓城的消息派人告诉了唐同,接到情报的唐同,立即让手下把船上的火炮往岸上卸下了四十六门,在离海岸一里的地方正面组成了一道防线,这四十六门可是西洋人的红夷大炮,一门重达三千斤,射程一般可在七里左右,船上其它剩下的所谓火炮大多是小铜炮,射程也就一至二里路的样子,还有少量的大铜炮,射程可达近三里的样子,而且准头极差,所以当初唐同才花大价钱在自己船上装了这种红夷大炮,至于敌人要从萨摩蕃其它的地方登陆,唐同则是非常欢迎的,在这个时代,在后膛枪的面前,唐同才不会怕打陆地战。

唐同没有让那一百来战船参加战斗,而是让张一横与黑皮带着五百黑皮的手下,加上五千大明水手,五千倭人回大明,从大明再招几千士兵与补给过来。

唐同在张一横他们走后,又发动那些倭人劳工在小仓城四周修建了无数战壕和十几个了望台,为了对付敌人的火炮,唐同还在海岸的正面修建了数百士兵藏身的掩体,至于那些商人,听到这里要打仗,自然是有多远跑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