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继承之路(2 / 2)

何心道 卦爻 0 字 2022-09-22

正所谓“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正是如此。

一块地方,若是作为一个贵勋的封邑封赏出去了,当地的百姓从本质上来说只需要负责这个封邑之主就可以了,无论是赋税还是徭役都是为封邑之主。

皇帝来征兵,根本不需要封邑之主想办法,民间自然多的就是办法糊弄过去。

但若是封邑之主要征兵,那封邑内绝对是踊跃的,除非这个主人把自己封地搞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

毕竟,只要在主家身边有了位置,功劳很难被埋没,主家不记着你的好,他的封邑民心就散了。

但是给皇帝当兵就不一样了,死了还好,抚恤很有可能拿到一部分,了不起拿不到,当然,能全部拿到这种稀罕事情就不提。

但若是残了,还需要人照顾,那绝对就是拖累了自家。

所以说,封邑就是贵勋最根本的东西,这一亩三分地是他们说了算的,哪怕后代没出息,也可以靠着封邑过活。

老一辈积攒家底足够厚,后代哪怕是个败家子都能多败几年不是?

更别提封邑就代表着更多的财富和兵源,要再积累军功更有本钱,所谓良性循环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国土就这么大,封邑封赏出去了,这部分土地就收不到赋税了!这部分子民不过是名头归在天子而已,实际上已经不算皇帝的子民了。

所以说,爵位和封邑乃是绑定的,要升爵位,就必然会扩大贵勋的封邑,这乃是死循环。

当然,他们不会想到,赵何想的是只升爵,不赏地。

因为这样,估计这场风波还能再大几倍,他的皇位那就是真的坐不稳当了。

若不是实打实的军功,其实还有个做法,就是封赏散官,但是此次是积累的泰山演武的功劳,加上泰山演武四国下注,赢回来的乃是别国的筹码。

大家早就约定好的分成,若是不给,不仅仅是皇家失信,更是法度皆无。

所以,现在貌似进入了死循环。

重臣劝不动赵何,赵何又下不来台。

关键的是,那帮子贵勋不满意,还会接着闹,现在只是在朝上闹,还算是好,摆出来是为了让这个皇帝看,我们不满意了,其实并没有反意。

若是人家不闹了,暗地里有些动作,这个皇位还真就是不稳了。

赵何从来没想过,赵飞廉可不止一个儿子,更不得止他一个子孙。

当初赵丹上位,乃是事急托孤!

说的难听点,就是赵飞廉不是不想好好培养继承人慢慢挑选,而是来不及!

再加上赵丹品德出众,更关键的是和姜子良的那份香火情够靠得住,只要姜子良能光明正大站在他身边,谁还敢起风浪?

而赵丹让赵何继位,那就不得不说到儒家的手段了。

虽说儒家多少年没能出圣人,可是儒家对于权力的把握不知道上升了多少个档次。

当初孔圣不过是个云游的儒生,说到底,没人看得上他,了不起给个小官意思意思。

孔圣自己也没想着一定要当官,收了很多学生,教育上也没像如今这样什么四书五经。

当初儒门有个屁的书卷啊,都是在竹简上刻字!

最早的时候,孔圣那是连竹简都没有的。

不过是言传身教而已,自己好好做,把道理掰碎了讲明白,遇事讲事,遇人推理,这才教出了七十二圣贤。

然后是这七十二圣贤把孔圣的一言一行又记录下来,整理成册,这才有了儒家圣典《论语》。

这可不是孔圣自己著书,乃是后人仰慕整理,并且千万年来一直作为儒门的首要典籍!

哪里像后来的儒门那些大佬,动不动自己写书,规定这个要读那个要背。

没了孔圣那种悲天悯人和言传身教,反而拉出来一大堆条条框框的规矩条例。

这些东西实际上是干嘛的?用来推崇自身,顺便也能配合统治。

第二点就让所有的皇帝都看上了,干脆就让儒门按着这个路子发展。

这就走歪了路,但是不得不说,儒门顺理成章就成了朝廷里文官的最大阵营。

是个文官最少六七个是儒家的身份。

所以说,儒家对于权力,还有所谓的帝王术,那确实有着独到的研究。

导致了很多帝王,培养后代的时候,儒家成了必修课。

赵丹这一代比较惨,从赵飞廉起,各大子家就不愿意投资他。

首先就是他的出身,实在太低,没人能想到他真的能建立国家,成就九五之位。

再就是赵飞廉和姜子良的关系。

都知道姜子良乃是赵国的顶梁柱之一,还是最粗的那一根,关键就是姜子良出身道门,又不是正宗,他成了名,道家也不是没想过拉关系,奈何姜子良根本不鸟他们。

这就导致了,道门没办法,干脆不理他,其他子家又进不去,谁知道进去了能不能被重用?

所以赵丹乃是顺其自然长成。

而赵何,又是另一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