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卷之三雄9(1 / 2)

超级穷人 十二桃 13619 字 2019-10-26

 外卷之三雄9

第十七章辽东

如果注定要出卖你才能活着,我宁愿去死——九阿哥手纪

…………

“你想去河道?河道?那坚决不行。”康熙一脸坚毅,斩钉截铁的说道:“河道不比其它,非有经验者不可。别人去河道还可以学习,但是你的身份不同,去了后,在河道上谁还敢不问过你就拿主意。这对你对河道都太过冒险。再则你如今的年纪太xiǎo,河道那边现场环境又太艰苦。倘如不去现场,只是在坐而论道,那更是对你对河道都无益。因此这事情不要再提了,没商量。绝对没商量。”

胤禟的心里原本就并没有真的打算过去河道那边,因此听了康熙这番话,顿时心中暗道果然不出所料,这下正好顺坡下驴:“皇阿玛,河道去不了,那儿臣想去辽东。”

“辽东?那虽然是龙兴之地,可也是苦寒之地,你去哪里干什么?”康熙脸sè一呆,对于xiǎo九的想法他感到非常诧异。

“历朝历代不管是谁得到了中原政权,都会把农业放在第一位。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中原庞大的人口基数就注定了粮食必须主要依靠自身解决,因此以农为本的思想贯穿了一代又一代。而要真正解决粮食这个问题,其实也只有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想办法提高粮食单产,一是想办法增加耕地面积。”胤禟却偏了偏脑袋,xiōng有成竹言辞凿凿:“所以儿臣想去辽东,想在那里试种水稻、推广水稻。”

“水稻?去辽东推广水稻?”康熙的眉máo拧成了川字。康熙可是知道辽东地区虽然土地还算féi沃,大多数地方的水源也很充足,但是那里气候太冷。据他所知,农作物中别说水稻就连xiǎo麦都很少,基本上都是种植的高粱。当然康熙并不明白这主要是因为这百余年的xiǎo冰川时期的寒冷肆虐,而如今寒冷的xiǎo冰川时期已经过去,整个世界的气候都在逐步的转暖中。在东北大多数地区种植水稻,从气候条件来说已经没有多大问题了。

除了气候寒冷以外,康熙另一个担忧就是辽东地区人口太少。自从满清入关以来,一方面严禁汉人出关谋生,另一方面大批的八旗子弟纷纷入关,这就使得如今的包括辽东在内的东北地区原本就不多的人口越加稀少。当然了满清统治者之所以坚持这么做,一是为了巩固中原的政权,另一方面也是预留条后路为防万一。将来如果情况恶化的不可收拾,满清也能和元méng一样撤到关外以图再起。

“皇阿玛。”胤禟不等康熙表达他的意见,就截断了他的话头:“辽东的确气候寒冷,但是朝鲜的许多地方并不比辽东好过多少。辽东的历史上是否有过种植水稻的历史儿臣并不清楚,可是朝鲜种植水稻的历史可是有上千年了。没道理朝鲜可以辽东不行。”

康熙点了点头。对于农业康熙不但非常重视,而且还一直身体力行。所以他这一说,康熙也觉得未必不可行:“朝鲜的水稻产量虽然算不得很高,但是在耐寒方面还是很有些特sè的。你这么说,倒也未必不行。辽东地域广阔,如果真能种植成功水稻,就算产量低一点,也是一件大善事。只是农活可是件细致的活,你行吗?”

“没问题。”胤禟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下来。老实说对于出身在城市的他别说种水稻了,就连水稻具体是什么样他都没真见过,东北大米他倒是吃过不少。不过,这方面却并不担心。一来他相信既然后世东北能成为水稻重要产区。那此时在辽东引种水稻,至少在部分地区是能能够成功的。而以他现在九皇子的身份,在这件事上只需要制定计划,统筹进度就可以了,至于具体如何去种植怎么也不可能用得上他直接去动手。而且他也不会冒冒然的就甩开膀子开始大干,一开始也只会召集一些人手先干个试验田出来再说。

不过,胤禟选择去东北其实还是另外有目的的。因为在前世他的父亲当年就是依靠承包罐头厂起家,后来家里的生活条件才越来越好。对于罐头尤其是那些ròu食罐头的基本制作他还是mén清。他已经考虑的很清楚,虽然现在金属罐暂时恐怕还做不出来,而玻璃罐子只怕价格太高不太可能使用,但是还可以用陶瓷罐。虽然罐头储存的时间会减少一些,但保存得当三至六个月应该还是没问题的。而他知道如今因为jiāo通不便,食物更是难以长期保存,所以在东北、méng古等地区ròu食价格相当低廉,而在中原尤其是江南等地ròu食则比较昂贵。这绝对是一笔稳赚不赔的大买卖。

当然了,在胤禟心中赚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想要发财,而是有了钱能让他更多了一个选择生活的权利。只要有了足够的金钱在手,实在不行,他还可以选择最后一条路:扬帆海外。

因此,东北或者méng古乃是胤禟现在最想去的地方。而征伐葛尔丹在即,méng古自然是不太可能了,所以只有东北了。

“好吧,你去可以。”康熙思索了一下lù出了在胤禟面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丝狡猾而得意地笑容:“但是你得答应阿玛一个条件。如果三年后,你还没有干出什么名堂出来。那以后你就得听阿玛的安排。”

康熙想的很清楚。胤禟虽然聪明,但是毕竟年纪还是太xiǎo。而现在毕竟没有到那种生死存亡的关头,所以也没必要冒冒然的就改立太子。而最近胤禟出的风头实在有些太大了,各方面都已经有不少的谣言传出。再加上这段时间,宜妃也在不断的活动。当然她现在还没有表现出对胤禟能改立成太子有明显的期望,只是希望她本人能更进一步,成为贵妃。但这和她一向提前恬淡的脾气不符,显然她这是想为胤禟将来能更进一步,提前造势。而宜妃娘家郭洛罗家的几位大臣在这段时间也活跃了不少。虽然这些暂时算不上什么大患,但是如果听之任之将来未尝不会成为一个**烦。

就算康熙最后真的想要改立他为太子,也绝不愿意宜妃娘家郭洛罗家势力发展太大。因此,他已经打算这件事情短期之内必须要降降温。而这个时候。他去辽东也未尝不是一就件好事。此外,如果他失败了,那么三年后他也不过才九岁,还有大量的时间能让康熙好好的亲手教导他一番。如果他能够成功。通过观察他如何具体做事的手段,也能够真实全面地有个底。毕竟这个世界上,眼高手低的人还是有不少的。

“好。那就三年。”反正康熙也没有说出具体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第十八章三年

太阳西下,海cháo开始上涨。魅人的黄昏悄然来到金州湾上。

cháo水一bō*的冲涮着港内大大xiǎoxiǎo的海船。远远望去,西边的天际金黄一片,sè彩浓淡有致。夕阳的余辉染红了天水之间。港内天光海sè浑然一体,熠熠生辉。

离海湾不远处有一片不xiǎo的村落。这是一片奇怪的建筑,地方不大,但名气却不xiǎo。从平房、xiǎo院到三层xiǎo楼;从圆顶到、尖顶到哥斯特式的双尖顶;从灰黑、黄褐到紫红,这里可谓是五huā八样,sè彩斑斓。

自从康熙二十九年九阿哥胤禟在沈阳创办ròu食加工厂并把金州作为向南发货的主要港口之后。来往金州的货船越来越多,码头越变越大,金州的经济发展开始迅猛起来。而海湾附近的地价那更是芝麻开huā节节高。最近,康熙爷又下旨金洲港可以直接进行对日本的贸易。这海滨的地价更是“噌噌”的直往上蹿。

之所以金州官府能够容忍在这片几乎寸土寸金的海滨存在一片luàn七八糟、不知所谓的建筑群,只是因为这片村落最初的主人乃是九阿哥胤禟。

三年前,当胤禟来到此地时,金州湾还是一片萧条。虽然朝廷早已开海禁。但金州湾里几乎见不到有任何货船来往,极目所致也不过几艘比xiǎo舢板大不了多少的渔船在撒网捕鱼。当时胤禟就不但决定了在此扩建码头,同时也买下了海边的这一大块地。

不久之后,九阿哥就把这块地送给了一群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艺术家这个名词也出自于号称满洲第一才子的九阿哥之嘴。虽然据说这位还不到十岁的九阿哥既不会作画字也写的一般般,诗也只会诌几首没有规律的打油诗。但是却没有人敢否认这个称号。

这群所谓的艺术家听说原本都是一群怀抱着所谓艺术的理想、但却都怀才不遇的画家和各sè艺人。九阿哥将此地赠与他们,并出钱资助他们在此按照自己的想法兴建了这批建筑,还美其名曰:艺术村。据说康熙爷听说了此事,立刻挥毫,如今在艺术村最显眼的北大mén口就是这三个镏金的大字。

在艺术村广场上立着一尊近两米的石雕:一名年轻的男子准确的说应该是一个年青的男孩斜背着一把胡琴(据说正确的说法是吉他),头上戴着一顶奇怪的帽子(据说叫什么bāng球帽)凝神望着前方远处的大海,嘴角带着淡淡的微笑,眉宇间英气bī人却带着一股淡淡的忧伤。据说这尊雕像是九阿哥为了纪念他的一位酷爱音乐的朋友。

在艺术村村东一座算不得很起眼的临海xiǎ楼唯一有些吸引人眼球的是这是一座哥斯特式的双尖顶建筑。不过,艺术村里哥斯特风格的建筑有六七个,xiǎo楼无论是高度还是面积都没有特别的地方,因此在艺术村里也只能算一般般。

xiǎo楼的外墙显然没有太多的整葺,许多的墙缝里都lù出浅浅的苔藓,泛着淡淡的绿楼另一大特sè就是四面都有大大的窗户。即便在玻璃窗已得到广泛应用的艺术村里也算得上非常奢侈了。

已是深秋时节。海风中夹着腥咸的气息毫不留情地侵蚀着海边的一切。人在室外待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感到似乎连骨髓都被刺骨的寒冷所侵占。但xiǎo楼内却弥漫着一种chūn天的暖意。屋内点着数盏油灯,虽然光线仍旧有些昏暗,但空气中散发着一种浓郁的烟草和淡淡的百合huā香,四面的墙壁上都挂着数幅欧洲的大幅油画,整个xiǎo楼里到处都散发着欧罗巴的气息。

xiǎo楼一层的厅堂里正对着mén的方向有一个巨大的壁炉,此刻正生着熊熊的火。壁炉中不时发出木材爆裂时轻微的噼啪声。通红的火光中映红着一张年轻而消瘦的脸。

胤禟翘着tuǐ很惬意的靠在沙发上,听着李福和xiǎo安子正在和他进行着各种报告。

李福一如继往的认真,尤其是对于账目上的数字更是一丝不苟。

不过,听着汇报的胤禟早已经是魂游天外了。一晃已经是三年过去了。

三年前,康熙先是找了个由头下旨申斥了宜妃,然后又将她降为贵人。一时之间朝堂中的各种流言顿时烟消云散。其后不久,康熙又下旨封大阿哥为亲王。其余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皆封为贝子。同时,又下诏对这些阿哥进行了封赏。除了财帛外各阿哥都赏赐了一座皇庄。其中五阿哥的皇庄赐在承德,而胤禟的皇庄则赐在沈阳城外。对此,朝中大臣背后自然又是猜测纷纷。正是在在这种背景下,他悄然出京到了沈阳。

水稻种植的进展一直不是很大。三年来,他只是集中了二十余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四十多亩试验田上不急不躁的进行着实验。耐寒的水稻品种如今有了不少,但是产量都不算太高。胤禟倒也不急。就连康熙对当初所谓的三年之约也是提也不提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ròu类加工厂做得实在太成功了。

康熙二十八年,胤禟九月到的沈阳,十月陶瓷ròu类罐头就做出来了。妥善保管的话,保存期可以长达半年。因此很快他的第一家ròu食加工厂就开业了。罐头本身的生产没有什么问题,在他兴建了陶罐厂,搞定从金州码头海运江南的路线之后,加工厂迅速红火起来。

之前的每年冬天,在关外和草原上,因为缺乏足够的草料,牧民们不得不把大批的牛羊屠宰。那些牛羊皮虽然也卖不起价钱,但是好歹也会有商人们前来购买,但大量的ròu却即使再低廉也无人问津。因此牧民们除了将一些ròu风干储藏备食外,总是不得不将一些多余的ròu弃之不要。因为ròu食无法长期保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那些偏远的部落每年白白làng费的ròu食则更多。

因此,胤禟的ròu食加工厂开业以来,生意好的出奇。每天都有牧民赶着牛羊来到工厂贩卖。几位关外的王爷更是一个冬天都咧着嘴笑。在康熙二十八年冬天唯一苦恼的就只有康熙和胤禟了。因为漠南和漠北的几位王爷都获悉了此事,因为他们都离沈阳太远,无论是送活牛羊上mén还是送ròu上mén都不现实。因此一起跑到康熙面前诉苦:都说满méng一家,可现在关外的满人是笑了,méng古各部却还都活在水深火热中。这也太不公平了。

最后康熙不得不勒令胤禟在méng古各部就近多开几家ròu食加工厂。让康熙也没有想到的是这几家ròu食加工厂的建立不但丰富了江南人民的菜篮子,鼓圆了胤禟的钱袋子,而且迅速加大了méng古漠南、漠北各部对大清的向心力。并有力的分裂了葛尔丹的各部势力,包括策旺阿喇布坦在内的漠西各部中反对葛尔丹的各势力在和清朝接触中都纷纷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清廷务必用合适的价格收购他们部落的ròu食。这也是康熙第一次感受到经济的力量原来如此强大。

而最让胤禟得意的还不是ròu食加工厂,而是来到辽东后他得到了包括黄履庄在内的一批人才。使得他有些许多以前没有想过或者不敢想的想法。

人和人的相遇有时候真的有宿命。比如胤禟和黄履庄。刚来到辽东的时候,胤禟一度想过把自行车造出来,后来想想大清此时还没有橡胶,又没有车chuáng使得轴承、齿轮恐怕都无法制造,这样造出来的自行车恐怕不是他能忍受的。又过了一年,ròu食加工厂的生意越来越好,又已经进入了正轨,他也用不着再huā太多的jīng力。因此闲下来的他又琢磨着造个沙发出来。想想这应该不算什么高科技吧?可没想到的是沙发也不是那不是那么好造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弹簧的制造。